□特约记者 杨 明/文
一起简单的格力空调爆炸事件,却因网络营销和危机公关等幕后力量的推动,最终演变成一场“自导自演”的山寨空调闹剧,随后又衍生出竞争对手恶意攻击,甚至还爆出格力已与用户签署“合平协议”,在用户不追究责任的情况下获得格力格外赞助的一台新机。
到底事件真相是什么?在这一起简单事件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对于一家发展势头正猛的大型空调企业,格力从去年底开始,又在经历着哪些变化,遭遇了来自市场和同行的哪些挑战?
格力空调爆炸?
据了解,格力空调爆炸一事,于今年1月份发生在河北献县。直到7月初,此事率先被网站和论坛披露。不过,并未留下当事人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对于空调爆炸后事隔半年,才在空调销售旺季被媒体披露,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可能是用户与格力公司没有达成共识,才向媒体捅出此事。当然,也不排除有同行借机报复。
不过,记者注意到,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却令事件真相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甚至还出现了现代版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记者注意到,格力空调爆炸案件在网络上出现不久,就突然出现了一条消息,主要是披露这一事件的真相,指出“爆炸的空调为格力的山寨空调”,并在帖子中附上了格力山寨产品与正规产品的商标对比图,两者确实存在差异。
不过,记者注意到,此前网上出现的河北格力空调爆炸案现场的照片却显示出,格力空调的室外机商标并非山寨商标,而是正规的格力商标。显然,这篇关于格力空调爆炸案真相揭幕的帖子和消息,应该是有人专门针对此事的一种网络公关,意在将事件发展朝有利格力的方向转变,将责任推到山寨产品上。
此后,一些有心者发现了此事的前后矛盾之处,即所谓的山寨空调并非格力山寨商标,而是格力正规产品。
记者注意到,在有关幕后人士欲将责任转嫁给山寨空调未果之后,国内众多主流网络和论坛上再度出现新的帖子,直接置事件本身的真相不顾,再度将矛头直指竞争对手,称这是一起有同行在幕后操纵的攻击和打压格力空调的恶劣行为,欲再度“转移视线、推卸责任”。
短时期内,关于格力空调爆炸一事的真相,因为一股幕后势力的推动,将一起简单的事件演变成复杂而无止境的网络暴力营销,借助网络的快速传播力量,凭借一些公司召集的网络灌水团,将事件真相和内幕指向了永远都无法解开的“黑幕”之中。
幕后黑手是谁?
就在这一事件愈演愈烈之际,事件的重点又从格力空调为何爆炸变成同行恶性竞争行为的快速演变。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士处获悉,所有这些发帖和舆论方向的变化,均为一家格力空调今年新签约的公关公司在幕后操纵,并有意放大的一起网络公关秀。
据了解,自格力空调爆炸事件的消息在网络出现之后,一家自称为格力空调指定公关的广东公司,便在网络上先后展开了注意力分散式和转嫁责任等手段的危机公关。随后的山寨空调消息以及指责对手攻击,均为该公关公司幕后运作。
该公司找了大量的论坛“水手团”人员,不断跟帖发消息。最初,先是组织人员将责任转嫁给当事人,指责其购买的山寨版空调。此计不成后,该公司再度策划了新的舆论引导方向,策划了一起“无故伸冤”的消息,称这一起格力空调爆炸案,是有同行在幕后策划和攻击,事实真相并非如此。但对于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一直不愿正面回复。
业内观察家指出,像格力这样的大品牌出现空调爆炸,实在令人意外,与其一贯“追求质量、严把质控关”的形象不符。最令人不解的是,在爆炸事实真相没有弄清楚之前,就通过公关公司进行幕后操纵,更有损其大企业一贯的做派和风度。
此前,一直强调“工业精神”,坚绝不拿消费者作试验品、坚绝不欺骗消费者的格力空调,眼下却围绕一起空调爆炸案做出一系列行为,实在令人费解。难道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格力空调也开始变得浮躁、追求短期利益了吗?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格力空调怎么了?
如果格力空调爆炸并非产品自身质量问题,为何不公布事实真相,正面回应,却要通过不断制造一轮又一轮的迷雾,引导舆论视角?难道,在这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内幕?
实际上,近年来格力空调在市场上类似事件已非偶然。此前被格力一直推崇的销售公司模式,从去年开始便遭遇市场的严峻挑战。去年,北京、陕西等地群体爆出了格力空调专营店携款潜逃的事件。格力公司一直坚称这些专营店非格力正式授权的专营店,不过在这些店内销售的全部为格力产品。而这些商家的潜逃,正是因市场销售不畅、格力任务繁重所压迫,不得不弃店逃跑。
据了解,各个省都有格力的销售公司,但这些公司与格力之间并非同一家公司的母子公司关系,只是格力在当地的销售伙伴。这些销售公司自身并没有销售门店,都是借助众多二三级市场的分销商、加盟专营店和个体店来销售。
目前,格力对全国众多分销商的控制力并不牢固,只是一种松散的利益关系。一旦有其它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政策更为优惠,很容易取代格力的网络。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市场环境好时,这些分销商和专营店的老板有钱赚,自然会跟随格力。而一旦遭遇恶劣环境,市场出货不畅,这些分销商便会转投到其它品牌。今年以来,北京地区就曾出现6家格力专卖店“集体反水”,转投其它品牌的情况。
51CallCenter网友
2009-07-17 22:26:17
美的:警惕从狼文化沦落为流氓文化
2009年5月25日,新华社《望东方周刊》刊登了一篇震动中国空调业的文章《变频乱局背后的商战推手》,记者通过采访,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详细分析了由美的挑起的变频空调行业商战乱局,长期从事空调研究的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红旗警告说:“在市场营销上,某些企业唯我独存观念强烈,利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出现技术争论市场化的不良倾向,造成了行业混乱。”事实上,这不仅仅只是技术争论市场化,而是中国企业到底要选取什么样的营销文化,是选取健康的良性竞争文化,还是选取不健康的恶性竞争文化。良币一旦遭到劣币驱逐,中国企业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也不可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赢得尊重和基业长青。
从“狼文化”沦落为“流氓文化”
本来,企业进行市场推广,差异化营销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段。中国很多企业,营销人员信奉“狼文化”营销方法。所谓“狼文化”,是指营销团队要有狼一样的精神:首先,狼是讲究团队作战的,群体出动;其次,狼的行动快、准、狠,做市场营销正需要这种精神,才能“快、准、狠”地抓住客户;最后,狼在高速奔跑中能快速思考问题,迅速做出判断,捕获猎物。诸如此类,就是企业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所要学习的“狼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狼文化”对于企业具有积极的意义。毕竟,一个团队必须推崇一种精神,对于奋战在市场第一线,需要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营销团队来说,“狼文化”非常有用。
但是,如果“狼文化”被无限放大,逾越了道德底线,则很容易演变成另一种文化—“青帮文化”。“青帮文化”在本质上是“流氓文化”。我们回头看看那些曾经风头一时无双的青帮,无不有着狼的“行事风格”。和狼一样,青帮出手快、准、狠。但由于青帮成员大多为流氓无产者,所以他们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以亡命徒的方式直奔主题—金钱。亡命徒不会善终,结局多为悲剧,正如电影《无间道》所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再则,“青帮文化”虽然讲究团队合作,但这种团队合作是以拜把子的利益为驱动,一旦出现更大的利益诱惑,青帮很容易内讧,土崩瓦解。“青帮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利益驱使下,主宰青帮的其实是“江湖文化”。而“江湖文化”与“狼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狼文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江湖文化”是为了利益,没有什么不可为。所以,青帮永远无法走上正道,只能在江湖中自生自灭。而“狼文化”导向的企业营销行为,虽说是“销售至上”,但不会逾越道德底线。所以,很多企业在倡导“狼文化”的同时,严守道德底线,将“狼文化”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狼文化”一旦逾越了道德底线,就会剑走偏锋,让企业误入歧途。美的在变频空调大战中,断章取义地引用李红旗教授的言论,李红旗教授痛心地说:“作为行业内人士,我们只可能研讨行业的发展趋势势,绝不会介入到企业之间的纷争。”李红旗教授接到了一些消费者和空调厂家的电话,才知道有些厂家“扯虎皮作大旗”,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李红旗教授斥责这种行为“卑鄙”、“可恶”,因为美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确逾越了道德底线。
“流氓文化”伤人害己
在中国空调行业美的排名第二,仅次于格力。美的能取得如此佳绩,得益于其采用的事业部制,得益于其多年来倡导、执行“狼文化”。那么,美的“狼文化”营销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呢?事实上,回顾一下媒体的相关报道,就会发现美的的“狼文化”营销剑走偏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2008年7月10日,《江苏商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美的微波炉全面超越格兰仕,微波炉行业进入双寡头时代》。这篇报道由凤凰财经网转载后,引起了格兰仕的不满,并进行了相关调查。最终,格兰仕给全国各大媒体发送举报信,指责美的指使经销商通过家电卖场“空进空出”,制造市场占有率虚高的假象,以欺骗消费者。“这是非常恶劣的造假行为。中怡康6月份的统计报告根本还没统计出来,又何来他们所指的上半年中怡康数据。”中怡康副董事长李基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了美的造假的事实。近几年来美的为了抢夺格兰仕微波炉的市场份额,发动了咄咄逼人的市场攻势,不承想此次却遭遇了滑铁卢。因为涉嫌用“空进空出”造假方式提高美的微波炉的市场占有率,美的陷入“回购门”。而面对格兰仕的指责,美的始终保持沉默,避免与扬言掌握了证据的格兰仕公开对质。
如果说剑走偏锋导致营销行为擦枪走火,仍属于营销战术上的一些行为不妥当。然而,一旦无节制地放任“狼文化”,“狼文化”就变了味道,成为“青帮文化”,其后果,就不仅仅是攻击对手的问题了,也将损害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做营销,始终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逾越道德底线。一旦逾越了道德底线,“狼文化”就成了双刃剑,以不道德的手法伤害竞争对手,反过来会同时伤害自己的企业文化、员工。员工没有了敬畏之心,对消费者失去诚意,他们不可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为消费者带来质量可靠的产品。
不幸,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验证。据《新快报》等媒体报道,2008年8月8日上午7点50分,在广州一家IT公司上班的白领阿美(化名)在家中做早饭时,美的型号为MC-EP196的电磁炉突然爆炸,阿美被炸飞一米多远,身受重伤。8月11日下午,美的的代表和美的电磁炉爆炸的受害者家属第一次接触,双方未达成任何共识。双方的谈判是站在走廊上进行的,火药味很浓。受害者的家属说:“你们搞清楚我们是受害者。”美的的回答:“你们是受害者,但我们不知道谁是加害者。”谈判一次次陷入僵局。最后,在美的赔付了受害者16000多元后,此事才了结。但是,美的自始至终拒绝承认自己的产品质量有问题。
无独有偶,网易科技频道报道,2008年7月3日,家住深圳沙井富居小区的李女士也经历了一场虚惊。李女士家中的美的电冰箱突然爆炸起火,她马上断掉电源并带着两个孩子离开房间呼救。闻讯赶来的4名保安员持灭火器将火扑灭,所幸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李女士和美的交涉后,美的向李女士赔偿了14388元,并向她道歉。但随后美的表示:经鉴定,此次冰箱爆炸和美的的产品质量无关,因此不会召回相关型号的冰箱。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美的空调也会爆炸。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2005年12月14日,贵州黔南州罗甸县吴万国在黔南饭店入住,发现墙上的美的空调不能正常使用,饭店派修理工摘下外挂机在房间维修时,空调突然爆炸。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对发生爆炸的美的空调进行了鉴定,鉴定结论为:室外机压缩机内部爆炸。
中国的消费者很善良,很容易相信企业的广告宣传。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受到伤害,就是深深的伤害。“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很多消费者认为蒙牛、伊利等乳品企业不诚实,它们把责任推给了奶农,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这些伤透了心的消费者干脆拒绝喝牛奶。
其实,伤害消费者,不但企业受到很大的打击,对整个行业更是重大的打击。《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吴元炜教授,吴元炜教授呼吁,技术无论谁研发出来,整个行业都应该高兴才是,而不应该互掐。吴元炜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在这一方面,日本的机制比较好,一旦一个企业研发了某种技术,其他企业都能快速跟进,共享技术研发成果。要想做强“中国芯”,中国企业就必须在合作机制上有所突破。同时,企业不应该一味地再走购买国外技术的“捷径”,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多些自主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流氓文化”终将毁掉企业的未来
2009年5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谈及两岸未来发展时,语重心长地说:“两岸必须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共同谋求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大至国家、民族利益尚且要避免内耗,企业和行业的振兴与发展更是不能毁于内耗。而日本电器行业之所以能领先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之间从不互相拆台,共享技术成果,让整个行业高速发展。
美的在小家电、微波炉、空调等几个领域,其实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除了垄断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或许,正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导致美的的“进取心”在营销的“狼文化”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偏差。比如,只要上网搜索关于美的的强大对手的负面文章,就会搜索到美的的御用写手撰写的攻击文章,在空调行业攻击格力、海信,在微波炉行业攻击格兰仕,在豆浆机行业攻击九阳。其实,任何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写几篇攻击性的文章就可以写倒的。真正令人担心的是,一旦一个企业的营销文化从“狼文化”慢慢演变成了“青帮文化”,曾经非常优秀的企业最终会走向何处?一个企业开始腐烂,肯定是从其内部文化开始腐烂的。一个企业垮掉,一般情况下,是其企业文化首先出现了问题。
当万科董事长王石一句话说得不妥当造成股市震动时,60岁的王石不禁感慨自己有些“青涩”。据媒体报道,美的年轻的CEO方洪波几年前曾经把头发染成金色,他每年都要前往欧洲搜寻名牌服饰。40岁出头的方洪波正在驱赶着一架巨大的家电马车高速奔跑。的确,美的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中国企业,也是很多企业学习、效仿的对象。从优秀到卓越,企业最终成就一个百年品牌,一定是因为企业领导人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兑现企业对社会的承诺。从“狼文化”沦落为“青帮文化”,但愿这并不是美的的本意,也不是美的的追求。
据悉,就在新华社《望东方周刊》刊发了《变频乱局背后的商战推手》后,一些转载了这篇文章的门户网站很快就接到了公关电话,要求从其网站上删除这篇文章,这些门户网站的人员感慨说:“没办法呀,毕竟美的是广告大户呀!”由此不难看出,美的的一些做法相当“青涩”。企业形象的好与坏,公关仅仅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企业的基本面,比如产品质量、产品研发等方面。中国消费者善良,但也相当精明,他们会用自己的口碑给自己喜欢、信任的企业投下忠实的一票。
万里长堤,溃于蚁穴。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一定要善用“狼文化”,警惕不让其变味成“青帮文化”。真心希望美的一路走好,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承担起社会责任,从优秀走向卓越,而不是从“狼文化”走向“青帮文化”。同时也提醒其他中国企业,警惕从“狼文化”堕落到“流氓文化”!
本文原载于 《新营销》2009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