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拿下其中国研发中心,为“山东芯”扫清研发障碍
随着浪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丕恕与德国奇梦达代表在收购文件上签下名字,世界芯片巨头的中国研发中心从此成为“中国芯”的诞生摇篮。而浪潮集团为此项交易付出的代价,只有3000万元人民币。
浪潮集团此次收购被业界认为是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IT业一次成功的“抄底”行动。
本报西安8月12日讯 一项能够改变山东高新产业历史,甚至改变中国芯片代工历史的交接仪式,12日上午在西安举行。浪潮集团3000万并购世界芯片巨头奇梦达的中国研发中心,这将打破芯片“山东制造”最大的一个瓶颈,实现山东梦寐以求的12英寸芯片研发生产大省的梦想。据悉,这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最成功的一次海外抄底行动。
这个中心不简单研发能力全球领先
12日上午,浪潮集团投资3000万元收购德国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交接仪式以及并购后的新公司——西安华芯的开业仪式在西安高新区举行。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却引来了全球芯片行业的目光——中国自己要产芯片了。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丕恕告诉记者,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2007年研发并一次性大规模商品化70纳米的12英寸芯片,这一成果比现在全球最大的芯片供应商三星公司还早近半年,该中心现在研发的46纳米芯片,在全球领先。“与其他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最大的区别是,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是一个全系列、体系完整的研发中心,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架构,这种架构保证了收购后的研发中心具有独立的运行能力。”孙丕恕认为。
正是因为独立性强,在奇梦达鼎盛时期,曾有意将其打造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但这一计划因奇梦达破产保护而最终搁浅。“如果不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奇梦达也不会出售中国研发中心的。”孙丕恕告诉记者。
浪潮捡了个大便宜收购价不足总资产的1/6
“我们确实捡了个大便宜。单从资产看,这个研发中心的有形资产就超过8000万元,位于一楼的全球领先的检测室里的设备,到岸价格就超过1000万美金。”孙丕恕面带激动之情告诉记者:“我们初步估算,这里的无形资产也要超过1亿元,如果加上人员的培养费用,更大了。我们能花3000万元买到,真的很意外、很惊喜。” 2008年年初,奇梦达有意将12英寸芯片生产基地向德国之外的国家转移,中国成为其第一目的地。这与山东省政府决定上12英寸芯片不谋而合,承担山东省芯片生产任务的浪潮集团,当时正在与奇梦达谈合资企业股权比例(当时奇梦达欲投资2亿美元入股山东芯片生产)。但到了2008年10月份,奇梦达财务出现危机,当地政府计划整体转让奇梦达股权,浪潮成了主要重组方之一,双方为此交流密切。到了今年1月,奇梦达申请破产保护,浪潮集团抓住时机,绕过其他巨头,直接与重组整顿人协商,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纳入旗下。 研发障碍扫清“山东芯”将结束中国大代工形象 山东是电子产品制造大省,也是芯片进口大省。据统计,全国每年芯片净进口额达到1100亿美元,超过中国进口石油的金额。为了积极参与电子信息产业最高端竞争,2008年5月,由省政府牵头,成立了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作为山东省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的实施主体。 “现在看,山东的这项规划还是超前的。”一位参与此项规划的人士告诉记者。只有抓住芯片制造这个龙头,才能改变山东乃至中国大代工的形象。这位人士分析认为,山东确定投资12英寸芯片,资金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技术研发。 “浪潮收购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恰恰解决了产品研发问题,这将为山东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扫清障碍。果真如此,山东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器生产省份,也将彻底改变中国信息产业大代工形象。”孙丕恕对此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