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发展>>新闻详情

海信重组科龙终见端倪:整合麻烦令实施坎坷

2009-08-15 10:22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来源:IT时代周刊 作者:秦茜


      从收购到重组,再到受阻,海信拥抱科龙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不过,一心想跻身白电领先兵团的海信,对这次的重组仍抱有极大信心

 未来前景

 

在董事会通过增发方案后,ST科龙将以每股3.42元的价格,向海信空调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62亿股的A股股份,具体用于购买海信山东100%股权、海信浙江51%股权、海信北京55%股权(海信北京持有海信南京60%的股权)、海信日立49%股权、海信模具78.7%的股权以及海信营销白色家电营销资产。

 

业界认为,如果这次重组方案能够顺利完成,那并入海信白电后的ST科龙,将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40亿元的国内第四大白电上市公司。在重组预案通过科龙董事会会议的消息传出后,海信科龙在香港复牌后收盘1.73港元,涨幅达23.6%。

 

虽然是历经周折,但外界对两家公司的重组依然抱有希望。国内有证券分析师认为,两地交易市场上的股价同时强势上扬,说明市场对科龙的白电业务整合后的盈利前景还是相当看好。“明后两年科龙将进入业绩增长的高峰期,预计有30%-40%的增长。”分析师说。

 

然而,摆在海信、科龙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而最大的问题是整合的难度极大。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有关调查表明,在美国,以股东财产增值为衡量标准,只有23%的并购是成功的。

 

平安证券评价这次重组,称重组后的业绩仍有一定的风险性。目前,ST科龙大部分信贷融资依靠海信集团提供担保支持,财务状况较差,加上历史包袱沉重和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尽管周厚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ST科龙要想在本次重组后迅速进入回报期,仍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

 

况且,接下来新方案还需经过科龙临时股东大会、A股股东和H股股东大会的审议,以及证监会、商务部等部门的批准。在联系采访ST科龙和海信集团时,两者的态度都颇为低调。“过程很麻烦,重组审批仍在进行当中。”海信集团品牌管理部张小姐对本刊记者表示。

 

“海信重组科龙可以算得上家电业界里最艰难的一次重组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但不管怎样,要想跻身国内白色家电的领先兵团中,实行海信科龙的重组势不可挡。
 

 

9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

 

2009年7月17日,ST科龙(000921,SZ)公司董事会终于通过了《关于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的议案》,这意味着几经周折的海信集团重组科龙的工作将进入股东大会和监管部门的审核阶段。而这已是海信第三次出台类似预案了。

 

尽管此前每次海信重组科龙的动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且都以失败或暂停告终,但两家公司的行动却一直没有停止,他们的实际行动依然坚定。

 

那一场漂亮的收购

 

2005年9月,海信集团完成了中国家电史上一次最为引人注目的收购。当时的广东科龙将26.43%的股权转让给海信,出售价格为6.8亿元。

 

这次收购使得海信一跃成为中国电器行业中继格力、美的、海尔后的又一巨无霸,但在当时对海信老板周厚健来讲,摆在面前的困难依然非常显著。

 

海信集团入主科龙的时候,后者的流动负债总额高达60亿元,其中包括23亿元的银行贷款和24亿元的供应商欠款。很明显,经过科龙当时的董事长顾雏军一系列的资本腾挪之后,留给青岛企业的是一个深陷债务危机的烂摊子,错综复杂的债务问题也使更换门庭后的科龙持续亏损,不仅在股市戴上了ST帽子,还面临退市的风险。

 

好在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科龙在2006年终于扭亏为盈,保壳成功。2007年,公司前三季度的销售额超过2006年全年的总销售额。与此同时,公司对银行、供应商的负债也大幅度减少,经营质量显著提高。在此期间,广东科龙在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挂牌公司名均由原来的“广东科龙”正式变更为“海信科龙”。 

 

9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

 

2009年7月17日,ST科龙(000921,SZ)公司董事会终于通过了《关于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的议案》,这意味着几经周折的海信集团重组科龙的工作将进入股东大会和监管部门的审核阶段。而这已是海信第三次出台类似预案了。

 

尽管此前每次海信重组科龙的动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且都以失败或暂停告终,但两家公司的行动却一直没有停止,他们的实际行动依然坚定。

 

那一场漂亮的收购

 

2005年9月,海信集团完成了中国家电史上一次最为引人注目的收购。当时的广东科龙将26.43%的股权转让给海信,出售价格为6.8亿元。

 

这次收购使得海信一跃成为中国电器行业中继格力、美的、海尔后的又一巨无霸,但在当时对海信老板周厚健来讲,摆在面前的困难依然非常显著。

 

海信集团入主科龙的时候,后者的流动负债总额高达60亿元,其中包括23亿元的银行贷款和24亿元的供应商欠款。很明显,经过科龙当时的董事长顾雏军一系列的资本腾挪之后,留给青岛企业的是一个深陷债务危机的烂摊子,错综复杂的债务问题也使更换门庭后的科龙持续亏损,不仅在股市戴上了ST帽子,还面临退市的风险。

 

好在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科龙在2006年终于扭亏为盈,保壳成功。2007年,公司前三季度的销售额超过2006年全年的总销售额。与此同时,公司对银行、供应商的负债也大幅度减少,经营质量显著提高。在此期间,广东科龙在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挂牌公司名均由原来的“广东科龙”正式变更为“海信科龙”。
从收购到重组,再到受阻,海信拥抱科龙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不过,一心想跻身白电领先兵团的海信,对这次的重组仍抱有极大信心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