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发展>>新闻详情

外商直接投资连续10个月下降探因

2009-09-12 09:27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南方网 陈昆才 李伊琳


8月份,航运业巨头马士基集团卖掉了位于丹麦的奥得塞造船集团。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该集团一项高达4亿欧元的投资计划,也在早些时候宣告搁浅。

这项投资原计划在江苏省中部落地,主要用于港口码头建设,搁浅的原因是航运市场不景气,导致母公司资金紧张。

一叶知秋。金融危机之下,对于FDI(外商直接投资)计划泡汤,大家仿佛已熟视无睹。

即便如此,-0.8%,-36.52%,-5.73%,-32.67%……有关FDI落地的连续10个负号,依然扎眼。

9月11日,8月各项经济数据密集发布。是日,国家统计局表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略有加快。然而,一项关于利用外资的数据却反其道而行之。

城镇投资到位资金方面,1-8月份累计高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分别增长82.7%、47.4%和33.3%,但利用外资却下降12.1%,仅为259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中利用外资的同比降幅,已呈逐月扩大之势。今年1-3月,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8%;4月份成为分界线,利用外资同比下降0.7%;此后,该指标的同比降幅拾级而上,直至8月份的12.1%。

另一组数据同样可以佐证这一趋势。商务部公布的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显示,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现,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7.22亿美元,一改此前的增势,出现同比负增长。此后,这一趋势延续至今。

9月8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09国际投资论坛”上公开表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连续10个月下降,企业“走出去”也遇到不少挑战。

按统计局发布的利用外资数据推测,8月份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承接此前的趋势,连续第11个月出现下降。

除了金融危机这个共性因素外,FDI的持续萎靡,是否另有隐情?除了实业投资,活跃在国内的外资,又在寻找着哪些新的方向?

本报记者试图通过调查,给出答案。

落地难探因

在江苏当地的开发区,一些外资企业就向地方政府申请,要求放慢项目的投资进度;还有一部分企业,因资金问题无法完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也要求退地。

计划赶不上变化。

今年以来,一些外商投资项目的落地情况并不理想,这成为FDI下降原因之一。

以江苏为模本。一直以来,江苏省就被认为是国内吸收FDI较为成功的省份;其中又以苏州最为典型,例如,台湾前20家最大的电子上市公司中已有17家落户苏州。

截至今年5月末,江苏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为107.5亿美元,占全国的1/4,在粤、鲁、苏、浙、沪等五省市中位列第一,但跌幅也居前,同比降幅达到18%,仅次于山东省。

外资收缩,金融危机的重创首当其冲。

一家大行江苏某分行的信贷人士介绍,在当地开发区,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一些外资企业就向地方政府申请,要求放慢项目的投资进度;还有一部分企业,因资金问题无法完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也要求退地。

虽然目前全球市场回暖,但这一迹象并未明显改善。这位人士接触的外商企业即是如此。其根源在于,境外市场直接融资规模下降,导致这些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供血不足”,原来计划的增资不得不全部放缓。

以某港资企业为例,该企业参与了江苏当地一个港口项目,投资金额约为0.8亿美元。此后,该企业原计划的增资并没有到位。不过,政府通过收购部分股权,国内银行提供融资等方式,填补了资金“漏洞”,使得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港口一期建设已经结束。

再者,终端消费市场萎缩,亦令部分投资者不得不改变原有计划。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家合资企业曾计划在长三角投资1.5亿美元,生产沙发布罩,专供美国市场。因为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向好,从而带动沙发布罩的需求旺盛。

正当该企业以优惠条件,拿到土地后,却发现今年的订单大幅下降。于是,其不得不改变投资计划,投资生产供应日本市场的窗帘,投资规模也从此前的1.5亿美元缩水至3000万元人民币。当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先上一个小项目,是因为企业担心政府会收回土地。

不容忽视的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外国政府调整对外投资政策,也会导致FDI难以落地。

韩国一家大型食品企业曾计划在江苏南通投资6亿美元,但在该企业投入6000万美元之后,韩国政府出台政策,限制企业对外投资,导致投资搁浅。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因为目前FDI的投向和经营模式已有所转变,如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外包业转移,由此导致投资规模较小。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从事“虚拟经营”的现象多了起来,即销售和研发由自己的集团操作,而将生产和加工委托给其他企业,这种模式下,这些外资企业并不需要扩大再生产,这可能也是FDI萎缩的原因之一。

不过,论FDI的表现,中国仍是跑赢大市的。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7月22日发布的《2009-2011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2009年一季度,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同比分别下降54%和77%,预计全年下降幅度达50%和67%,这直接制约了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长。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同比降幅为20.56%。

虽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持续下降,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目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从中长期来看,对吸收外资形势仍然是充满信心的。”

上海背离:FDI“激活术”

7月,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实际到位金额9.1亿美元,同比增长0.9%,在东部省市中,到位资金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凤毛麟角。他们怎么做?

在这轮FDI寒流中,上海比较另类。

9月9日,总部位于英国的世界500强企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600895.SH)占地2.67万平方米的园区奠基。这个投资1亿美元的FDI项目落地,是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连续10个月下降阴霾中的一抹亮色。

张江高科技园区相关官员介绍,“今年针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发布相对比较密集,一些项目我们一般实行‘一对一’孵化。”

最明显的两个重要举措,首先是开通了外资网上办事系统。“为争取项目能顺利落地,我们会密集走访企业,传递政府和企业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前述官员说。

另一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向区县下放外资审批权。如,8月1日起,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将区县的审批权由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扩大到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商业批发企业扩大到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等。

在一系列的政策刺激下,上海地区FDI目前保持增长态势。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沙海林介绍,今年以来,外商在上海新设立总部经济机构31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6家、投资性公司5家、研发中心10家。

上海市商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上海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06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8%。同时,签订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0.1亿美元,同比下降34.4%。但合同实际到位金额9.1亿美元,增长了0.9%,比上月增长1.2%。在东部省市中,该项数据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凤毛麟角。

这些与FDI寒潮逆向的外资在落地时,又会集中于哪个领域?

如果以苏州的台资企业作为样本来分析,他们初期进入的是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后进入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近期则是以电子为代表的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但在拥有“双中心”概念的上海,外资看中的不仅是这些,他们已将目光投向金融、贸易、会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2008年,上海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6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已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67.8%(不包括金融服务业)。

这67.8%,正是支撑上海FDI逆势突围的重要支点。上海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市第三产业吸收合同外资50.5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75.8%,比去年底提高了2.6%。

此消彼涨的结构变化,悄然相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中的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二者分别同比增长了35.8%和12.1%;而一直以来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运输、旅游——贸比重却在持续下降。沙海林介绍,2008年这两项服务出口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

外资在金融服务业渗入更为迅速。存量上,截至2008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6家;从增量上看,去年下半年至今年6月底, 12家外资投资性公司在上海批准设立。

“他们所做的业务其实跟我们差不多。”上海一家注册资本金达1亿元的投资咨询公司负责人介绍,“入股境内的金融类公司是外资投资的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公司的平台上才能开展跨越金融、实业领域的业务。某种程度上,外资甚至可以通过这些公司来架构在中国的金融集团。”

FDI指挥棒:消费需求

境外市场的经济复苏程度,以及消费需求能否被有效刺激起来,成为FDI走势的决定因素之一。欧美短单、急单在未来几个月有望持续增加。

“很多FDI前来中国,还是做出口的,将中国作为一个单纯的生产基地。”某大行江苏省分行国际业务人士感叹。

显然,“双中心”概念的上海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那么未来,对于国内多数仍以一、二产业吸引外资的省份,FDI的指挥棒,在哪里?

FDI的未来走势,或将受两大因素决定,一是境外投资者自身的资金状况;二是境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前述某大行江苏省分行国际业务人士认为,出于中国企业自身特色,外需将对境内外资企业的生存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以苏州为例,2008年下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给当地的部分外资企业带来了冲击。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外需下降造成订单大幅萎缩,及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引发的资金短缺,加剧了部分企业经营和财务困难,减产现象一度较为严重,个别企业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

所以,“境外市场的经济复苏程度,以及消费需求能否被有效刺激起来,成为FDI走势的决定因素之一。”前述大行国际业务人士直言。

但他个人感觉,消费的复苏前景并不是很乐观。一是美国已公布的数据显示,储蓄率在上升;二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很好的企稳迹象,“作为FDI,他们会考虑,进来至少不会产生亏损,况且现在的融资环境也不乐观。”他说。

这一观点在航运市场得到佐证。9月11日,上海一位航运业资深人士透露,虽然在圣诞节因素的作用下,近期太平洋航线甚至出现“爆仓”现象,但对后市普遍持谨慎态度,部分船公司宣布接下来还要削减航线数量,以控制运力。相对于货量,运力是过剩的。

而8月份的外贸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同比降幅仍在扩大。

8月,我国出口额1037.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降23.4%,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19.9%,出口总额今年连续两次稳定在千亿美元之上。进口额879.95亿美元,同比下降17.0%,也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11.2%;顺差157.12亿美元,比上月增加了48%,好于此前市场预期。

受2008年8月出口、进口基数较高的影响,2009年8月份的出口、进口降幅分别比上月扩大了0.4个百分点和 2.1个百分点。但经季节性调整后,7月出口、进口环比分别增长了3.4%、1%,是今年以来连续6个月环比上升。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刘能华分析,8月份出口降幅震荡的主要原因,一是欧美日的失业率都在继续攀升;二是美国家庭的收支平衡表已被打破,储蓄率从接近零开始逐步走高,储蓄率升高意味着消费开支减少;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四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从历史数据来看,7、8、9月份都是出口旺季,去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从9月份雷曼倒闭开始的,10月份的外贸数据才出现下滑。

刘也指出,未来出口面临四大有利因素。一是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回升,多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持续上升,英国消费者信心指数8月上升至63,是去年5月以来最高值,日本7月份工矿业生产指数已经连续第5个月上升,好于市场预期。

二是中国稳定外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企业稳定了国际市场份额,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对手部分在金融风暴中倒闭,当国际需求回升时,中国企业的订单增加。

三是西方的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元旦等消费旺季集中在四季度,三季度历来都是出口旺季,而在金融危机尚未退去的当下,订单往后推移的可能性较大,即欧美短单、急单在未来几个月有望持续增加。

四是先行指标已显示出口向好的趋势。8月份中国PMI出口订单指数52.10%,持续10个月上升,而且连续4个月在50临界值上方,预示出口状况将持续好转。而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持续走高,8月下旬以来一度出现“爆仓”,运价走高预示近期出口向好。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