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发展>>新闻详情

《财经》杂志:上广电NEC期待重生

2009-12-23 16:38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财经》记者 王真


        五年前投资过百亿元的上海广电NEC显示器有限公司(下称上广电NEC),终因亏损40多亿元,陷入经营泥潭,于12月初以25亿元的价格出售其资产。

  负责资产出售的一位核心人员告诉《财经》记者,上广电NEC已经无法独立经营下去了,所以上海市国资主管部门决定将有效资产剥离。“这样的重组最干净,也对上海市继续发展五代线最为有利。”

  上广电NEC的土地、房产、生产设备、无形资产被打包,在经历了一场招标角逐之后,最后被上海市委确认的收购方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技深圳公司),并且委托其间接持股的上海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天马)作为托管方。

  在第一轮竞选中,曾被看好的京东方意外落选。第二轮中,民企出身的武汉中恒集团董事长李中秋数次赶赴上海,试图说服上海国资委,最后仍不敌央企背景的中航技深圳公司。

  《财经》记者获悉,12月1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五代线资产转让框架协议已经生效。中航技深圳公司在协议中承诺,应上海市委的要求,在后续经营中继承五代线的发展,并且将在上海闵行区设立一家法人公司,名字拟定为中航光电子;委托方上海天马在面板生产的战略上也可能考虑转型。

  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下称仪电控股)受托于上海市国资委,直接经手了上广电NEC的资产处置事宜。仪电控股战略企划部总经理邬树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重组过程非常复杂,既涉及上海五代线的后续发展,又涉及两家公司的产业整合,同时还牵涉到处理供应商的欠款,目前欠款仍旧无法全部清偿。”

  上海天马与上广电NEC眼下正在就设备、资产和人员进行交接,这个过程将持续两至三个月。数位参与交接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证实,过渡总的来说还比较平稳。

  上海天马由上海地方政府有关企业、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00050.SZ,下称深天马)及深天马的控股股东深圳中航集团,分别以49%、30%、21%的比例出资组成,总投资31亿元,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园区。上海天马于2006年4月成立,其现有的第4.5代TFT-LCD生产线于2008年一季度投产。

  五年沦陷之谜

  仅仅五年前,出资10多亿美元建设的上广电NEC五代线一度被上海寄予发展液晶产业的厚望。TFT-LCD液晶面板产业是上海市政府“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产业,上广电NEC项目是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上广电NEC成立于2003年,总投资1586亿日元(约13.8亿美元)。拥有国内第一条五代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主要产品为15英寸和19英寸液晶显示屏,供给个人电脑及小尺寸电视机使用。上海国资委属下的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广电)持有75%股份,日本电气株式会社(NEC)、大和证券持有其余的25%。

  自2008年三季度起,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TFT-LCD液晶面板的销售价格与市场需求持续大幅下滑。据接近上广电NEC的人士称,国内的其他面板企业是2008年上半年盈利,下半年亏损;而上广电NEC因为需要拿出现金去还债,造成上半年没有收入,下半年亏损,虽然亏损的程度与行业相当,但已经积重难返。

  公司成立不过五年,五代线投产不过两三年时间,上广电NEC就迅速沦落到今日甩卖资产的地步,除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下滑的外部原因,这个沦陷故事,也凸显出项目科学性、管理决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中日双方签订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执照技术转让与许可合同》,上广电NEC除了向NEC总部一次性支付总额为45亿日元的技术费,还须按产品净销售价格的3%向对方支付“技术许可提成费”。这成为影响上广电NEC盈利的一道硬伤。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在2003年的项目批注中写道:“在收取一次性技术转让费后,每年再收取净销售额3%的技术许可费明显偏高,从财务分析来看,这也对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与盈利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发改委建议“合资各方继续开展谈判,进一步降低一次性技术转让费和技术许可费”。然而,NEC并没有让步。

  在核心工艺和设计方面,日方对中方采取封锁态度。中方曾派出100人到日本学习生产工艺长达五个月,人均花费人民币20万元。一位参与过这次学习的上广电NEC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我们去学习的只是一些皮毛,日本人是保证技术不流入中国。”另外,根据技术转让和许可合同,NEC转让的只含有四款产品15/17/19/26英寸的面板。据上述人士透露,其中26英寸屏花了1亿元研发费也没能量产。合同之外的新品研发,则是先花大钱委托日方设计,再买材料进行新品试验,费钱费时。

  至于上游关键零部件、设备及材料的获得,也不得不依赖NEC在日本建立的采购网,利润最高的采购端被日本方面控制。

  内部管理的乱局也是窒息上广电NEC发展的重大因素。高层更替频繁,近五年中共轮换三任领导,影响到企业发展规划的连贯性,造成不必要的内耗。比如2006年,台湾人施岳志担任上广电NEC总经理,他带来了二三十人的台湾团队,并且大量更换供应商。由台湾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下降,货源也变得不稳定,比如彩膜这种只有日方才能供应的原材料,竟然有时买不到。损失接踵而来。

  另据悉,管理层真正深入到经营运作的精力甚少,领导之间派系之争激烈。部分管理层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诸如阵列(Array)部门靶材被偷、模块部门面板不翼而飞等事件。

  由于管理的混乱,从北大、清华等名校公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任用,甚至一些工艺和技术人员被排挤到较次要的部门,一些技术骨干觉得没有前途,跳槽到诸如广电光电子、上海天马等公司。

  目前,如何稳定原有团队力量,是上海天马进驻上广电NEC后的重要任务,因为并不具备五代线生产经验的上海天马,尚须依靠原有团队力量。值得庆幸的是,据负责交接工作的人士说,他们成功留住了原公司80%以上的人员。

  “我们现在就是希望,新主人对企业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真的做好管理,把企业做盈利,把研发培养起来。”上广电NEC的一位高层对《财经》记者表示。

  未来重重考验

  2008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就重组上海广电集团为议题召开内部会议,确定了出售上广电NEC五代线的思路。数月后,上广电正式传出累计亏损100亿元的消息,其中上广电NEC账面亏损40多亿元,两家上市公司——广电电子(600602.SH)和广电信息(600637.SH)受其影响亏损40多亿元。

  2009年3月,上海市政府决定由仪电控股托管上广电,由仪电控股董事长蒋耀领导的托管小组展开了对上广电的重组。

  一位接近出售事宜的人士解释道:“选择这个时候出售资产,主要是看到连续三年的账面亏损,包括40万元的银行债务和对供应商的12亿元欠款,上海政府这边基于现实考量之后作出这个决策。”

  2009年以来,企业自身积重难返,供应商的欠款无法还清,供应商已经停止供货;资金链已断,银行也停止贷款。10月以后,上广电NEC五代线全线停产。

  对于托管方上海天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恢复上广电NEC的生产。这不是那么简单。上海天马的4.5代线以生产中小尺寸的屏为主,上广电NEC的五代线主要用来生产显示器。TFT-LCD生产线以第五代线为分割点,五代线和五代线以下的TFT-LCD生产线具有截然不同的市场特性,投资额、技术特点、商业模式以及客户关系均有差异。上海天马如何用4.5代线的管理模式运作五代线?这是一大考验。

  未来,上海是否继续发展液晶面板产业?

  从产业的特点上说,液晶面板产业需要滚动式的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从机制上讲,国有企业的模式未必最有效率。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说:“上海如果继续发展高世代线液晶面板产业,国有企业的模式以及依靠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渠道是不行的。”

  深天马11月9日发布公告,拟定向发行A股股份购买四家机构合计持有的上海天马70%的股权——具体是深天马的控股股东深圳中航集团的21%,上海张江集团的20%,上海国资委的19%,以及上海工业投资集团的10%。这显示,深天马作为上市公司,未来可能成为两家面板厂家的融资平台。

  与此同时,建立起健全的液晶面板产业链十分重要。目前生产TFT-LCD的原材料80%都来自进口,使得毛利率大打折扣。国内生产的玻璃和彩膜还达不到要求,玻璃基板和彩膜的核心原材料仍需依赖进口。偏光板、LCD(液晶)、薄膜亦需要进口。

  在当前液晶面板产品变得极度紧俏、全国大力上马液晶生产线的形势下,上广电NEC的失败尤其值得注意。上广电NEC一位高层向《财经》记者感叹道:“政府应该加大对TFT-LCD产业链的研究,把五代线的失败弄清楚,而不是盲目投资生产线、扩大产能。”

  从台湾产业经验来看,1995年、1996年,台湾出现了五家面板厂商,经过优胜劣汰,剩下友达光电(AUO)和奇美电子(CMO)两家称雄。台湾的面板厂商最初也是技术转让,第二阶段是消化和吸收,第三个阶段是发展更新的自主技术。

  全球平面显示产业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经理谢勤益对《财经》记者说:“台湾的面板厂商在第二阶段就摆脱了对技术母体的依赖。相信台湾厂商能够做的,大陆也是能够做的。当然,在经济大环境恶劣的形势下,有的面板厂商无力持续投资,所以只能放弃或者被合并。”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