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三大焦点:抑制通胀 加息提前 刺激政策退出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以“寒冬中的丝丝暖意”来形容2008年经济形势,而昨日在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马建堂则以“收获”二字概括了2009年经济形势。
“我今天用这样一张图来表示中国经济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的下滑,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回升向好,这个图是一个标准的V形图。”马建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此形容经济的走势。
2009年的中国经济轻轻松松就越过了8%的增长目标,巨额的信贷投放、扩内需计划以及政府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使得各项数据都表现得十分良好,甚至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出口也开始复苏。
从这份“优秀”的成绩单上,我们读到了什么信息?未来政策将如何变化?
走势分析
走出V形复苏
数据: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增速较2008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GDP出现了久违的两位数增长,增长达10.7%。
“经济复苏迹象明显,2009年完成保八的目标已成现实。”由于此前统计局调整了基数,使得增速曲线看上去没那么陡峭,但这仍无法掩盖经济回升的态势。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李慧勇在解读数据时认为,国民经济向好的趋势未来将更加明显。
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速的主要力量。“第四季度和全年的经济增长,其关键拉动因素仍是投资。”中国期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前三季度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4.81%。
他解释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虽然四季度的投资有明显的回落,但是由于前三个季度的投入都非常大,这些投资的作用很大程度都体现在第四季度。
今年还将继续向好
数据:2009年全国33.5万亿元的GDP中,22.5万亿元的投资起到首要拉动作用,12.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也是骨干力量,净出口依然拖了后腿。
虽然经济增速仍主要依赖投资,但是,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专家们是一致看好。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济增长的态势今年应该会延续。”她预测,一季度GDP增幅可能达到11%—12%。
“关于2010年的预测,简单地说就是2010年中国的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回答如何对2010年经济展望时这样回答。
马建堂对这一判断解释说:“我的判断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世界经济总体是缓慢复苏的,总的环境比2009年要好。二是2010年进出口对中国经济肯定是一个正拉动,不会再是负拉动。三是两驾马车———投资、消费,2010年总体上继续保持2009年的势头。”
对于今年的经济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的张立群认为,如果调控得当,今年GDP增长率应该比2009年有一个温和的提高,他个人观点是增长将在9.5%左右。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经济发展仍不能太乐观。“如果说20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应该是经济最复杂的一年。虽然现在看来经济走势基本是V形的,但是2010年可能会有反复。”胡俞越认为,经济仍存在着很多变数。
他解释说,考虑到2009年的基数,今年一、二季度的增长估计还会是两位数,但是二、三季度才是非常关键。如果这两个季度经济平稳,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出现大幅波动,2010全年经济还是会稳定增长。
三大看点
CPI继续上涨
数据:CPI自从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更是上涨了1.9%。
“CPI转正,一方面意味着我们成功避免了大家一度担心的通货紧缩,另一方面也警醒我们要高度注意物价走势。”马建堂说,鉴于总供求的大格局和粮食连续6年丰收,相信经过努力,今年的物价上涨应该是“温和可控”的。
马建堂解释说,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CPI同比上涨的最主要因素。12月食品价格上涨5.3%,拉动了CPI上涨1.74个百分点。另外居住支出价格当月上涨1.5%,拉动CPI上涨0.2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分析,低温大雪使得12月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6.4%,成为拉动CPI上涨的首要因素。进入本周,国内蔬菜价格在连涨两个多月后首次持平,北京的尖椒、豆角等南方菜批发价每公斤下降1元左右,土豆、大白菜等秋冬储存蔬菜价格稳定。
“今年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持续2009年上涨迅猛态势的可能不大,但是价格仍然会有所上涨。”胡俞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随着粮食收购价格的上升,以及农民收入增加的要求,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三驾马车“两快一慢”
数据: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
昨日数据显示:投资仍然在经济增速中起着“挑大梁”的作用。
与投资和消费的正拉动相反,2009年全年进出口拖了后腿,全年进出口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3.9%,贸易顺差减少了994亿美元。但是自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由降转升之后,12月增长继续加快,12月当月增长高达32.7%。
“2009年经济一直处于稳步回升的过程中。从供给上看,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从需求看,投资和消费增速处在历史高位,内需增长强劲,有效地替代了相对疲软的外需。”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总经济师李迅雷表示。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本月在公开场合也表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他预计,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比2008年提高6个百分点左右。
在张立群看来,国内消费市场扩大的潜力,特别是汽车和城市住房市场的空前活跃是2009年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他相信,在2010年消费市场将会继续释放活力,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投资、消费这两驾马车,在2010年总体上将继续保持上年的势头。此外,随着世界经济总体缓慢复苏2010年进出口对中国经济肯定是一个正拉动,不会再是负拉动。”这是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观点。
外需正在好转。数据显示,经过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后,出口在2009年第三季度末开始降幅收窄,12月出口首度“转正”,同比增长17.7%,当月出口值为历史第四高位。
通胀越发逼近
数据:12月CPI当月同比上涨近2个百分点,继续强化了人们的通胀预期。
“虽然12月CPI同比上涨近2%,但是2010年出现较大的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胡俞越预计,今年的通胀仍会是温和的,CPI会在3%或者稍微超过一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重点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数据显示12月份CPI同比上涨了1.9%,但是温和通胀已经明显存在。而在中国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看来,今年1、2月份通胀的压力就已经比较大。
他解释说,从同比上来看,因为去年基数比较低,会导致今年1、2月份通胀较高。从环比上来看,2010年1月份前期很多地方蔬菜价格、农产品价格都上升,而且2月份又是春节,它的环比也会进一步上升。所以他认为1、2月份通胀很有可能达到3%的水平。
另一个导致通胀的理由就是去年的货币发行量比较大。哈继铭认为,“迟早会影响到物价。”他进一步解释说,货币增长速度过快会影响到一系列的价格,一般都是股价先涨,然后楼价涨,最后物价涨,现在已经演变到第三步了。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的张立群却没有上述几位专家那么悲观。他认为,今年CPI涨幅不会超过3%。
他告诉记者,“今年是一个从通缩的过程中走出来开始进入到需求进一步平稳恢复的过程,而需求的平稳恢复在今年不会拉开明显的缺口,不会出现普遍的供不应求。”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价格在今年不会出现很快的上涨,也就是不会出现一个通货膨胀的形势。
政策预测
加息时间会提前
分析人士指出,伴随经济强力反弹,物价上涨压力也开始显现。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措施只是时间问题,加息时点可能提前至一季度。
中国交通银行研究部唐建伟表示,今年上半年物价将持续上涨,CPI有可能超过4%,而CPI连续两三个月超过4%后。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将大大加强。在此之前,央行可能会采取调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控。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李慧勇的观点是,鉴于目前仍处于复苏状态初期,2009年全年CPI同比降0.7%,虽然加息压力明显,但短期内调整利率的可能较小,因此短期仍需要关注数据。
但在国泰君安的李迅雷看来,今年上半年就会展开加息周期,最早在1月下旬,最晚在4月下旬。他认为从1月18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商业银行与政策当局的博弈使得紧缩的步伐有所提前,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位于过热区间,从历史经验看很可能会加息。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煜辉,他预计,根据CPI月度走势,结合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在2010年上半年加息的可能性较下半年大,加息或将在今年一季度至二季度之间发生。
不断上涨的CPI推高了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也使得市场对于加息的猜测更加频繁。哈继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CPI指数迅速上涨,已经使得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他预计,2月份CPI指数将会上升至3%,6、7月份将会上升至5%。过高的通货膨胀不利于资本的合理配置,持续的通货膨胀预期,又会带来通货膨胀的进一步上扬。所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非常必要。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主席李晶周四也称,预计中国央行最早于二季度开始加息,全年将加息三次,每次27个基点(bp);并将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每次升幅均为0.5个百分点。且下一次调整很可能将在今年二季度。
刺激政策退出加快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过度充裕的流动性以及物价上涨压力日趋显现,政府可能会比预期更早地采取紧缩措施。
“其实,目前经济刺激的政策已经有所放缓。”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林跃勤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房地产物业税模拟征收等信号均显示了这一点。
在他看来,昨日公布的数据将为新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个更加合理和科学的依据。根据数据来看,当今通货膨胀预期指标已经偏高,房地产泡沫已经聚集,政策上进行适当回调是十分必要的。刺激政策也许不会一下子完全退出,但通过削弱力度、收缩范围进行适当调整是完全可能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中也称,由于中国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经济增长已经重回上升轨道,经济内生的动力已经足够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政策的进一步刺激反而有导致经济过热的担忧,因此,刺激性政策可能考虑有选择性地逐步退出。
而在刺激政策退出的先后顺序上,交行则认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要先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迅速大幅收紧。
多数专家认为,刺激政策的退出偏重于货币政策方面,而积极财政政策在2010年仍会维持。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将侧重于民生、消费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的经济决策不能说退出就会退出。”
在她看来,政府的每一个政策的出台和退出,都要根据经济形势采取判断,以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不能因为过去增长得好,政府就要宣布退出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