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全局。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日前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从全局出发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紧随其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二天从民生角度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侧重点不同,却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转变发展方式。显然,中国不能在市场增长潜力消耗后,才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率来维持盈利,必须在高速增长势头减缓前实现转型。因此,调结构毋庸置疑将成为正在筹划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国家、产业、百姓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中央领导表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2月3日到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三位中央领导,相继在中央党校“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政府关于调结构的一些思路脉络和重要落脚点: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来推动。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2月4日,温家宝总理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已进入只有调结构才能促发展的关键期。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既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又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三位领导人的讲话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调结构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显露无遗。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动力。
调结构关系“改善民生”,关键在“加快”上下功夫
细细研读领导人的讲话内容: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下一步部署,一连使用了八个“加快”;温总理的讲话处处从“民生”考虑,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等无一不包;李克强副总理再次指出,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话语中传递重要讯息:“民生”越发被放到调结构的突出位置。
围绕民生关注热点,如住房问题。在胡总书记的最新讲话中,我们注意到,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业内人士猜测,房地产业作为投资的一种,本来是三驾马车的第一位,转为第二位,这一排序的调整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正在逐步调整,2010年房价下跌己是铁板钉钉。
综观2009全年,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社会保障,民生政策之密集,举措之有力,为历年之少见。例如,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已是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第6年提高。另外,家电下乡政策也已让许多农民受惠。
从今年初的已知事实来看,国家战略决策中也是“民生”亮点频闪。据《人民日报》报道,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而从2008年到2010年,四川三年累计投资约达到3万亿元。这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投资的总和。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场强筋健骨的恢复重建,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指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要进行涉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城乡管理、事业单位运行、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改革。因此,调结构应贯穿于“改善民生”,关键在“加快”上下功夫。
新兴产业和电信业在“调结构”中迸发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意见中还强调这样观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温总理同样也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应该说,我国在重拳出击“调结构”的背后,意图很明确:一边继续保增长,一边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保增长和市场发展。
30多年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我国不能再允许企业肆意污染环境,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技术含量,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我国应对资源、能源瓶颈和环境约束的理智选择,也是新兴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政策的引导下,电子信息产业首先要加强协同互动,发挥优势,方能降低成本、减少浪费、降低风险;其次,要选准方向,选择对带动全局有意义的项目,如3G和宽带等。
(本文来源:通信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