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展中心二号馆内,成都高新区、武侯区的软件企业分别抱团参展,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场地。参观者一有走近,他们就热情招呼:“我们有外包业务。”“我们正打算做外包。”一如论坛,逢人就说“外包”。
最要紧的是活下去
创立信息科技,原来为四川电信提供系统维护。这次特地为本次软洽会制作的宣传页上,隆重地列着一个单项:欧美外包(筹)。
“国外提供外包,并不是因为我们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是我们人工成本低。现在大家都想做外包,实在是迫不得已。”创立副总经理韩跃军说,连金山这样国内极有实力的软件开发商,做的office都不能与微软抗衡,小企业就更难。“你看成都,前两年自主开发的小企业特别艰难。开始做欧美外包后,经营状况就不断好转。”
“成都有很多游戏公司,但我想不出有哪家在国内排名前5或前10。”盛大网络总裁唐骏认为,软件业与制造业一样,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用友、金碟这些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用了10年,甚至20年———但原始积累对成都企业来说太长了,不得不借助一些
快速成长的方式。
企业家们归纳做外包的好处,除了解决小企业的生存问题,还有两点:一是国外市场成熟,有助于国内企业建立自身成熟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特别是学会规范流程;二是通过外包培养实用人才,提高自身研发、生产能力。
要抢夺外包订单,老总们提出,必须“解决规模”和“建立海外市场分析和调研队伍”。
“外包泡沫”与竞合机遇
就在本土企业还在培养争夺外包订单的能力时,理光软件副总经理梁清已看到“外包泡沫”:资本逐利,一旦中国无法持续提供低成本的人工,外包大单就会毫不犹豫地转移。因此完全依靠“外包”,产业只能获得暂时繁荣,此谓“泡沫”。
但惠普软件(中国)副总裁黎德光却不这么看:“我们接到的外包订单每年都在降价,我们员工的薪水绝对没有降。我们靠的是核心技术力量、管理力量,还有最重要的知识力量。”
黎德光非常看重“本地化”所提供的机遇:对软件企业来说,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写程序,而是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客户挖掘软件的价值,这需要服务团队本地化。而中国本土拥有的庞大软件市场,就是国内软件企业与国际巨头“竞合”的良机。
虽然企业规模不大,营业额1/3来自于做外包,但成都掌中科技总经理罗刚“很挑剔”:“我们是有选择地接外包订单的。”在掌中科技的规划中,创立自主品牌列第一位、提高团队竞争力第二位、获得利润第三位。他们挑选的外包订单,主要是为国外知名公司打造经典手机游戏,这是他们的本行,能助其提高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
“政府支持”要看得见摸得着
20日上午举行的“成都软件产业发展高级顾问研讨会”上,英特尔软件事业部副总裁王文汉、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用友软件总裁王文京、华为副总裁苏立清、惠普软件副总裁黎德光、盛大网络总裁唐骏等十几位重量级人物,受聘为成都市政府“高级顾问”。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带着问题而来”,企业家们纷纷畅谈对成都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看法:建议成都从本地需求着手,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发展产业;多吸引“海归”或“川归”创业;政府要主导引进风险投资;做好舆论引导,要多对外宣传……
葛红林把“政府支持”汇总成两个大方向:一是要尽快解决产业发展的缺陷,成都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几乎没有风险投资都是大缺陷;二是要争创西部优势,要培养人,还要留住人,同时要帮助企业造势做市场。
成都已建立由市长亲自挂帅的“全市推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决定从今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拨出不低于50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这将是壮大服务外包产业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