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亿元的资本金管理几百亿元的资金,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向来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2年底,证监会就多次讨论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并在2006年6月15日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
现在,股市经历了一波大牛大熊的涨跌周期,基金管理规模亦成几何级大幅扩大,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这对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可否认,基金业短短十年的发展掩盖不了超常规模式发展背后公司治理的诸多问题。基金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股东干预公司日常运作,影响公司独立性;缺乏统一、完整的决策机制,降低了公司运营效率;合资公司存在中外方股东理念差异等。
1. 媒体成为揭短基金主要平台
最早暴露基金业内部治理问题的报道始于财经杂志《基金黑幕》一文,该文主要描述了刚刚被政府监管机构委以稳定市场重任、下决心超常规大力发展的新基金其行为的内幕,揭示了这些基金的市场行为与散户追涨杀跌并无不同、与庄家也没有多少差别,表明这些基金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同时更主要的是揭示了基金类与庄家相似的肆无忌惮的违法操作手段:对倒、对敲、关联交易、内部交易、高位接货等等。
到了2007年大牛市,面对赚钱效应多起基金公司投研流程管理不严导致的不理智操作行为被披露。
同月19日,市场盛传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共同坐庄长城股份(000569行情,爱股,资讯),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4只基金当时收到了来自证监会基金部发出的风险提示函,就是否存在违规交易行为受到调查。
统计显示,从2月14日至3月13日的近一个月间,长城股份的股价由3.75元飙升至7.56元,业内认为,正是这一事件引发了基金业的新一轮公司治理监管风暴。
最近,基金公司再度因为非理性的操作手法遭到市场质疑。媒体披露部分基金的交易换手在上半年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所做的统计显示,2006年市场进入牛市行情以来,基金交易极其活跃,2006年市场换手率达到375.70%,200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37.75%
这些基金半个月换仓一次的做法,其动机和理念都无法让人理解。这种做法显然与公募基金的组合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原则相悖,基金公司投研流程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2. 高管更替频繁 治理理念混乱
总经理是一个公司的关键人物,据记者粗略统计,从去年到现在,大约有10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发生变更,接近行业内公司总数的20%。
一位离任不久的某基金公司前任总经理对记者抱怨,感觉在中国基金业职业经理人非常难做,他不但面对市场的压力,业绩的压力,还要面对股东或者控制人种种的要求,平衡各种利益,稍不留意便有下课之忧。
该人士表示,国内基金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以自己所在基金公司为例,各股东名义上比较均衡,但实际上公司运作基本归一个人说了算,包括公司的产品选择,人员任命等,控制人的话语权很强。
“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很难做,是做股东的传声筒甚至是傀儡,还是坚持自己的方向?稍有不如意股东就找你的毛病,而且股东的要求特别多,一旦对你不满意就让你下课,理由有很多,业绩一般就挑你投资的毛病,投资做得好就挑你销售的毛病,你销售做得也好就挑你公司管理的毛病,反正总有办法挑你的毛病。”
“在国外,为了防止控制人权利滥用,不少国家都有保护公司高管的针对性规定,例如辞退任期未满的董事需支付巨额赔偿金,但在国内保护的措施不充分。”该老总认为。
记者观察发现,基金公司变更新股东或者变更高管后,为了控制公司,它更倾向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公司的管理模式和人员设置,而会将不利于其操作的公司原有高管边缘化或者辞退,转而安排自己的人。
据记者了解,某基金公司在高管变更后,一年之内,公司的副总几乎全部更换,全换成与股东单位或与现总经理有关联的人士;公司的研究部人员流失了80%以上;而公司的部门经理一级变动率也在50%以上,公司旧人流失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引进新人,这几乎是国内基金公司人事更替的一个缩影。
近期,“老十家”之一的富国基金公司总经理将采用上海金融工委主导的竞聘方式实现"换血",公司董事会虽全程参与,但并无人员决定主导权,亦为将来新任高管对于公司治理的隐患埋下伏笔。
实际上不光是基金的高管及投研部门,那些没有披露的基金公司市场部、客服中心等流失率更为惊人。以客服中心为例,一般一个基金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基本在15-20人左右,呼叫中心大约在10人左右,不少公司一年的时间流动率就达100%以上。
3. 内功不足 基金公司空壳化现象严重
高企的人员流失率,不断变更的公司风格,导致国内基金公司空壳化特征日益明显。那就是空有基金公司外在之名,运作基金的核心专业人士过度流失,公司的理念,系统化培育迟迟不能成形,但却在市场不断地挖角招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诚然,去年以来随着基金规模增加,不少公司利润惊人,公司员工待遇也相当丰厚,但是若考虑公司的独立主体因素,大量的财富实际上只是通过公司进行了转移,公司本身没任何积累而言。公司文化没有建立,投资理念频频变更,也谈不上抗风险的能力,长此以往,基金公司的空壳化现象将更为严重。
据统计,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从2005年的4500多亿跃至2007年底的32000多亿,但2008年上半年却又急剧缩水了约12000多亿。
如此的跌宕起伏不仅让基金投资者叫苦连天,更让旨在发展基金业稳定市场的管理层尴尬不已。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公募基金由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