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通"是"贴心保姆",无论老人有什么需求,只要按一下"长者通"上的"求助"按键,最贴心的服务就随即送上。”
“长者通”具有自检功能,如果线路不通或者三天没有主动与呼叫中心联系,呼叫中心将根据提示主动通过其它途径与服务对象联系。同时,具有抢先功能,紧急情况下,按下“求助”键,正在运行电话将自动中断,而与呼叫中心相连。
今后,还计划开通“长者移动通”,“长者移动通”将实现卫星定位,老人在室外遇到紧急情况而呼救,将很快被找到并提供及时服务。
虽作为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但开通“长者通”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在建设、管理运营上,都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组织管理运作的营运模式。“就是要发挥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作用,汇聚各方智慧,吸纳各种积极力量,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
“您好!"长者通"呼叫中心。有什么需要帮助吗?”
“请帮我查一下明天成都的天气情况。”
“好的,请您稍等……”
得到了答复之后,红顺街137号的李婆婆满意地按了一下桌子上一个机器的“终止”按键,通话随即终止。李婆婆桌子上那个形如暖手器的机器名叫“长者通”,而李婆婆更喜欢叫它“贴心保姆”,因为无论有什么需求,只要按一下“长者通”上的“求助”按键,最贴心的服务就随即送上。
李婆婆享受到的贴心服务,是锦江区借鉴香港经验,在我省率先推出的“长者通”服务。“这是我区推进社会建设,实现老有颐养,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建设宜人成都的又一创新举措,也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热点的具体实践。”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如是说。
体验
“长者通”服务很贴心
鹅黄的大理石地面、闪烁的LED显示屏、规范明快的大厅……昨日下午,记者走进宏济新路339号,成都市首家社会企业锦江区“长者通”呼叫中心就设在这里。
头戴耳机,一边用亲切、甜美的声音和呼叫者对话,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给对方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三楼上,10多位接线员正忙碌地接听着求助来电。“张婆婆,请你稍等,我已经通知了"120",医生很快就会赶到,而且,给您儿子也取得了联系,很快就会赶回来。”接线员小张刚刚接了一个求助电话张婆婆的头痛老毛病又犯了,情急之下,按下了家里“长者通”上的“求助”键,这边,接线员小张的电脑上就立刻显示出张婆婆的所有资料,并根据张婆婆的需求迅速通知了“120”,并将情况告知了她的儿子……
“呼援中心就好似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呼叫中心主任黄东介绍说,在享受服务的老人家中,放置着“长者通”主机,通过ADSL宽带或电话线与呼叫中心连接,如果老人有任何需求,都可按“长者通”主机上“求助”键,就能连通呼援中心。中心根据老人需求,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救助和非紧急救助。“紧急救助包括求助110、119、120,在120紧急救助时,呼援中心同步将老人的健康资料传送到收治的医院,并将救治信息及时通知病人家属。非紧急救助包括服务信息查询、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电器维修、寻医问药、法律帮助、精神慰藉、代子女通话、老人聊天、邻里关怀、主动问候平安等多项综合服务项目,以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
“享受服务的老人家中除放置有"长者通"主机外,还有一个遥控器。主机是固定的,而遥控器只有20克重,很轻,随时可挂在老人身上,老人洗澡、上厕所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就可按遥控器上的按键,只要与主机距离不超过50米,可达到相同的效果。”黄东说,今后,中心还计划开通“长者移动通”,老人在室外就可用“长者移动通”,因为“长者移动通”将实现卫星定位,老人一旦呼救,将很快被找到并提供及时服务。
据透露,“长者通”具有自检功能,如果线路不通或者三天没有主动与呼叫中心联系,呼叫中心就将根据提示主动通过其它途径与服务对象取得联系。同时,具有抢先功能,因为“长者通”其中一种连接方式是通过电话线与呼叫中心相连,如果正在通电话而需要紧急呼叫怎么办?这个时候,通过“长者通”抢先功能,按下“求助”键,电话自动中断。“我们实行的是低偿服务,购买"长者通"室内终端设备需要出资690元,每月服务费25元,若是锦江区的户籍老人,每月只需要出15元,另外10元由锦江区政府给予补贴。先期,我们的业务范围将主要在锦江区,今后将逐步扩大到全市。”锦江区政府还出资购买5000套“长者通”设备,将免费发放给锦江区生活相对困难老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养老服务。
据悉,中心使用面积1千多平方米,前期规划设置69个呼叫席位,可为7—8万老年人提供服务,目前是试运行,预计今年7月正式开通运营。
借鉴香港
锦江为老服务攀新高
发展领先,落脚点是惠民为先。周思源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富民和民生一直是锦江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最需要关注的人群身上。老人,就是锦江区关注的重点之一,并探索出了一条为老服务新路
在养老服务中,锦江区全面搭建起了“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在64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养老助残关爱站”,16个街道分别建立了“养老助残关爱中心”,区上成立了“养老助残服务指导中心”。
在养老方式上,锦江区坚持居家养老、社区托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总投入达1500万元的16个街道养老关爱中心、64个社区养老关爱站基本建成,实现了服务区域满覆盖,在为社区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提供平台的同时,也为老年人的交流开辟了窗口;机构养老则是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适应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以及集医疗、护理、养老为一体的老年康复中心等,重点供养“三无”老人、贫困重度残疾人等政府托底的困难群体。“目前,由区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兴办的保障型养老机构、康复型养老机构6所,床位数1000余张。"十二五"期末,全区将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10所,床位数达3000张以上,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需求。”锦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创新永无止境。对标香港养老服务,锦江区希望借助先进的养老服务平台、吸收先进的社会服务理念和成功经验,让锦江区为老服务再攀新高。
“温暖、专业、贴心”是每一位接触过“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服务人士由衷地评价。“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成立于1996年,秉承“致力科技应用,以人为本的服务和创新的手法,提升长者社区生活的素质”这一宗旨,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香港最有资历的社会企业之一。“我们的"长者通呼叫中心"全面引进了"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的技术,用香港成熟的先进技术为全区、全市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锦江区还聘请了“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作为该区老龄事业发展顾问,“我们专门派人到香港跟班学习,借鉴香港长者安居的服务、创新的手法和先进的理念,不断提升锦江区养老服务水平,惠及老年人。可以说,锦江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标准,可媲美香港养老服务标准。”
创新模式
汇聚智慧吸纳力量
虽然作为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开通“长者通”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在建设、管理运营上,都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组织管理运作的营运模式。
2011年12月,全国第一个以孵化社会组织、助推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在锦江区成立。自去年12月成立以来,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已推动实施两个惠及社区老年和青年的项目,开通“长者通”服务就是其中之一。
“"长者通"不单单是一个项目,而是我区乃至全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又一创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锦江区引进“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技术成立的全市首家社会企业,在建设之初,区委、区政府就确立了“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建设经营模式,“就是要发挥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的作用,汇聚各方智慧,吸纳各种积极力量,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
记者了解到,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是由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医疗管理集团出资专门注册成立的社会企业并负责运营和管理,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对呼援中心的建设给予投资性资助,“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政府在运营过程中给予适当扶持。
据悉,作为锦江区老龄事业发展顾问,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将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锦江区老龄工作,具体包括:积极参与锦江区老龄工作发展重大项目的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对锦江区老龄工作进行指导;向锦江区及时提供海外养老工作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可行做法;研究规划从社区照顾至院舍照顾的整个进程和相关服务配套顾问工作;为锦江区制定有效的居家养老战略;设计具体成效的养老服务模式和内容;对养老机构的设计和设施提供顾问意见;对执行情绪支持、定时问安等提供意见。同时,该协会还将为锦江区为老服务社工及从业人员提供每年2次的相关培训服务。
新闻资料
政府买服务
锦江区在我省率先发放养老服务券
2011年4月,锦江区在我省率先发放养老服务券。从此,锦江区每年都通过政府埋单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3000万元左右的养老服务券,此举惠及该区4万多老人。
据悉,该区对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残疾、孤寡、空巢老人)每月发放160元服务券,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获得60元的服务券,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获得40元服务券。另外,凡在锦江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且居住满3年以上的70周岁以上非锦江户籍老人,均可享受锦江区发放的养老服务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