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诈骗“任性”的背后,是监管漏洞无处不在。
犯罪分子到底靠什么伪装自己?今年“315晚会”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很多呼叫中心的话务员通过群呼的方式,一刻不停地拨打推销和骚扰电话。群呼系统会模拟人工,打通之后再转入话务员坐席。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为了越过手机软件的拦截、屏蔽,让号码更具迷惑性,一些公司帮助呼叫中心在被拨打手机上显示任意主叫号码,甚至“110”、“10086”都可以,这种技术被称为“透传”。
呼叫中心必须利用运营商的通道,而处于业绩等需要,有的运营商甚至在为骚扰电话提供支持,即使发现诈骗电话显示虚假主叫号码,仍然允许透传。浦东法院刚刚审结的辛某案中,犯罪分子就是在柬埔寨拨出了显示为特定地区电信公司或公安局的电话号码。
而解决了电话拨打和短信发送的技术问题,个人信息又从哪里来?梳理2010年以来的27件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后,我们发现,渠道主要有三种:与他人进行数据交换;通过网站、QQ等网络平台购买;直接联系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电信公司、房地产中介、保险公司等机构内部人员获取。
信息涉及楼盘业主信息、求职者简历、宾馆房客登记信息等,具体包含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订单信息、通讯号码等与公民隐私密切相关的数据。
2014年12月4日,浦东法院还判决了一起银行前员工林某利用任职期间工作便利获取957万余条客户信息,并出售牟利的刑事案件。经比对,部分所售信息与银行原始数据完全相同的比例超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