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老工业基地抓住全球IT业新机遇
新华网重庆1月19日电(记者张桂林)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惠普落户,国际IT代工巨头富士康、英业达、广达接踵而至,三五年后,可年产笔记本电脑8000万台,成为亚洲最大的电脑制造基地。
这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西部直辖市重庆实现工业经济“轻巧变身”的新目标。
老工业基地的新机遇
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的工业结构长期摆脱不了“傻、大、黑、粗”旧面貌,尽管自直辖以来,机械、仪表等传统工业经过改造升级后得到较快发展,但时至今日,汽摩、装备制造等仍占重庆工业经济总量50%以上,产业结构“一业独大”的局面未有根本改变。
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沐华平说:“重庆经济要实现跨越,必须尽快完成经济结构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具有极强带动效应的现代主导产业--信息产业。”
事实上,早在2007年,重庆就提出把信息产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突破口何在?2008年初,从大洋彼岸传来一则令人兴奋的消息:全球IT领军企业惠普有意在中国扩充笔记本电脑产能。重庆组成精干的信息产业招商团队,经过5个月的接触、谈判,于2008年10月完成了与惠普“重大项目”的签约。彼时,惠普给重庆的产能仅为400万台。
“垂直整合”催生IT业高地
“我们看准了大趋势。”重庆市代市长黄奇帆说,金融危机发生后,一项分析表明,虽然全球IT业受到冲击有所下滑,但笔记本电脑市场却能保持年均30%的高增长。据预测,2012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将达到3亿台以上,相对于2008年增加1.5亿台左右,“我们不是简单地去承接沿海地区的转移,而是争取未来的全球产能在重庆"落地生根"。”
去年8月4日,国际金融危机“寒冬”仍深,重庆西永微电园建成,惠普和富士康联袂“出手”,将一个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制造项目落户在这里。抓住机遇的为什么是重庆?黄奇帆坦承,除了拥有保税港区、枢纽通道等硬件优势外,关键还在重庆创新了IT制造业分工模式。
黄奇帆说,考虑到重庆与沿海之间有2000公里的距离,若采用沿海水平分工的加工贸易模式,不管重庆的要素成本多么低廉,税收政策多么优惠,进项物流成本还是较高,因此重庆提出“垂直整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电脑整机销售企业带动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进入,或者零部件生产企业延伸生产整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本地物流产业,这样便形成了协同效应,强化了地区的竞争优势。
“垂直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一年时间不到,以惠普项目为中心,从富士康,到全球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英业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广达相继进驻……重庆的产能也由最初规划的400万台,增至3600万台、5000万台,甚至最终将达到8000万台,成为亚洲最大的电脑制造基地。
沐华平透露,上述项目凝聚起强大的带动效应,不少有意到中西部投资的IT核心企业,也纷纷表达对重庆的关注,涉及液晶显示器、硬盘驱动器、电源、键盘、鼠标等一大批配套企业也将迅速跟进。
IT新城崛起带来西部转型新思路
电脑制造之外,重庆打造“软件研发高地”“服务外包前沿城市”的雄心,也在快速“发酵”。依托惠普项目,重庆已经引进了惠普全球软件测试中心、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和中国呼叫中心、日本NTT DATA软件研发中心等核心企业,沐华平说:“初步规划是,到2015年,包括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在内的软件产业争取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
黄奇帆则表示,未来三四年内,以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为主,集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呼叫中心、结算服务为一体的庞大信息产业集群,将形成年均5000亿元到6000亿元的销售值,占重庆工业经济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取代苦心经营二三十年的汽车摩托车,跃居重庆第一支柱产业。
“重庆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不仅使这个西部老工业基地变得更"轻巧"、更现代,还改变了一个世界性产业IT业的全球布局。”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中心主任李勇指出,“更关键的是,它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为中西部地区追求产业升级,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不是简单地承接产业梯级转移,而是抢占新兴产业的未来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