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班员,从体力工作者向脑力工作者的转变
前一篇我们谈了如何进行话务量的准确预测。预测完成后,排班员最具复杂性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人力安排一方面要达到设定的服务水平,另外,还要考虑呼叫中心运营成本,平衡座席期望;同时,在安排过程中还要考虑工时要求,环境要求、座席本身技能等因素。随着呼叫中心环境的日益复杂,手工排班越来越难以平衡服务水平与运营管理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状况,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影响人力安排的因素。
影响人力安排的关键因素
座席数=Agents(服务目标%,服务目标基准时长,呼叫量,平均服务时长)
根据Erlang公式,座席数与呼叫量,平均服务时长相关,同时与设定的服务目标有关。由于我们已经对话务量进行了预测,因此,按照上式就可以计算出各时段的座席需求量,进而安排人力。但是,实际情况比这复杂的多。排班过程受到环境、座席员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首先,环境因素决定了班次设置的灵活性。假如呼叫中心台席设在市中心,交通比较方便,则可以不考虑交通的影响,根据话务曲线特性来设置班次;但假如呼叫中心地点比较偏僻,座席人员上下班需要乘坐班车,则班次设置就必须与班车时刻表结合起来,人员安排、加班的安排都要考虑班车的影响,人员安排的灵活性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再举一个例子,如果餐厅固定中午12:00-13:00开放,所有座席人员都要在此时段内就餐,假如就餐时间为半小时,则最多只能分成两组就餐,50%的座席不可用将可能对服务水平造成致命的影响;假如就餐时间相对灵活,分成4组人员就餐,显而易见,对服务水平的影响要小的多。此外,台席数目、工时要求等都可以看作是环境因素,在人力安排过程中都要充分的考虑。
其次,座席技能影响排班的准确性。考虑在呼叫量,服务目标完全一样的情形下,安排老员工可以达到服务目标,但是,安排同等数量的新人就可能达不到服务目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熟练度不同。
服务水平=SL(座席数,服务目标基准时长,通话量,服务时长)
虽然拥有同样的技能,但新人熟练度显然要差一些,也就是说,同样的电话,新人的服务时长要更长,从而影响服务水平。因此,要做到精细化排班,不仅要考虑技能,技能的熟练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显然,如果想安排新人,适当的多排几个人是明智的选择。
此外,座席缩减也会对服务水平造成影响。缩减指的是座席实际未提供服务时间与座席付费时间的比值。
缩减(Shrinkage)=(座席付费时间 - 座席提供服务时间)/座席付费时间*100%
缩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预见的缩减,包括法定假日、休假、午餐、小息、培训等,这类缩减在排班之前就可以确定;还一类是不可预见的缩减,如班长进行一对一指导、座席接到临时任务、座席莫明其妙消失等所有现场突发的导致座席不能接电话的情形。座席缩减同样会对服务水平造成损害,因此,在排班之前就需要对可预见、不可预见缩减进行预估,适当多排一些座席,以消除缩减造成的影响。缩减与座席数关系如下:
排定人员数量=基准人员数量 /(1-缩减)
(其中,基准人员数量是按照服务目标、呼叫量计算的座席数目)
人力安排过程中,座席喜好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呼叫中心是一个人员流失率较高的行业,提高座席满意度、减少座席流失对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运营成本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手工排班,排班员的梦魇
目前,绝大多数的呼叫中心还是在手工或利用Excel等计算工具来进行排班,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手工排班流程:
由于目前呼叫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个过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首先,手工排班工作量很大,排班员的精力大部分消耗在规则、人员、话务曲线的匹配、校验中。以移动公司1个月的班表为例,几个排班员要耗费少则2-3天,多则1-2周的时间进行排班,反复的校核班表是否符合规则,是否存在工时过少、过多的情况,是否有连续两头班、夜班过多的情况……拷贝、粘贴、复制、填充、计算,繁琐又容易出错的频繁操作让排班员不胜其烦。如果考虑多技能座席,更是给排班员摆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通过设置复杂的处理规则,班表更能符合运营管理的要求。
平衡座席喜好,提高座席满意度
由于工作量的原因,在手工排班中很少考虑座席期望。引入排班软件后,由于计算机的超强处理能力,可以允许座席设定各自的排班喜好,比如说某些座席更喜欢上8;00开始的早班,某些座席更喜欢上夜班等等。在排班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在座席喜好与服务目标间进行平衡,尽可能的满足座席期望,从而达到提高座席满意度的目的。
输入假想条件,预估整体影响
生成班表是不是最优,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引入排班软件后,这个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几乎所有排班软件都具有“what-if”(假想)特性。即输入假想条件,评估对呼叫中心的影响,解决诅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话务量增长10%会怎样?平均处理时长缩短10s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能够使排班员对呼叫中心整体有一清晰的预判。
部分排班软件则更进一步,能够生成假想班表,为呼叫中心的运营提供参考。在假想环境中修改部分参数,生成假想班表,然后进行班表对比,看在符合SL要求的基础上那个班表工时最少,更合理。举例来说,如果排班员想是否能通过Part-Time座席节省运营成本,则他可以在假想环境中添加‘虚拟座席’,设定这些座席的班次、工时规则,替换部分正式座席进行排班,完成后对比两个班表的SL,工时,看那一个更好,从而判断是否应该引入Part-Time座席。
随着呼叫中心规模的扩大,业务环境日益复杂,运营要求也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手工排班不再适合。借助排班软件,将排班员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而关注运营管理层面的问题,完成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的转变,将是今后几年呼叫中心建设、运营中的核心议题。
杨彦阳 上海宝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
yyy500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