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规模化的B2C企业,很少听到有赢利的?”半年前,一家VC这么问过我。
要研究利润,就必须先研究成本,销量大于成本就是利润。如果进一步分解成本结构的可控性,就会发现,决定利润正负的关键,在于销售成本:新客户吸引成本、商品交易成本、老客户维护成本。
广告就属于典型的新客户吸引成本,比例最大,弹性也最大;店铺租金、卖场扣点、网购配送费等等,则属于商品交易成本,边际成本可以递减,但属于刚性成本,省不了多少;会员特价、会员DM等老客户维护成本,比例微乎其微,但投入产出比却是巨大的。
显而易见,在单位成本的投入下,客户资源的利用率(渗透率、成交率、客单价、二次购买率),直接决定了企业是亏损、持平还是盈利!
但目前关于客户资源利用方面的营销实务,稍微有点成体系的,只有CRM(客户关系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CRM凭借其洋背景,快速完成了对中国企业的普及教育,但CRM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理论研究系统,在可执行、可复制、可量化、可获利方面,具有制度性的缺陷。
也就是说,CRM只给出了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性方向,企业到底如何开展CRM?如何让CRM带来可量化的利润?如何对CRM的投入产出进行绩效评估?等等,还是语焉不详的。
本文发表于博锐管理在线|www.boraid.com|1
于是,CRM的软件也买了,终端POS系统也装了,服务器也置办了,最后CRM变成了“会员资料+促销短信”,能搞出个生日特惠折扣,已属CRM九段了!
要想全面提升客户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让客户关系的管理工作,能左右客户在整个销售环节中的行为,并让它变得可执行、可量化、可获利。所以在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CPM(Customer Pleasure Management客户愉悦度管理)系统,其目的很简单,全面提升单位客户资源的渗透率、成交率、客单价和二次购买率,在单位销售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单位客户的产出,进而实现利润倍增!
愉悦度
关键点:对我们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选择“非常满意”的会员,其访问网站的频率,比选择“基本满意”的会员,高出约6倍。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基本概念,什么叫“非常满意”?什么叫“基本满意”?就如同中国菜谱里经常出现的一些词语一样:放盐“少许”,然后“微火”焖煮“片刻”。谁能告诉我“少许”是多少?“片刻”是几刻?要知道,客户满意度是整个CRM的基石和核心,什么是很满意?什么是基本满意?什么是不满意?正是因为无法量化满意度,从而让整个CRM体系,只建立在管理者的定性评判基础之上。
在中国,如果一项工作的评判标准是定性的,是主观的,那我可以毫不夸张得讲:这事不靠谱。CRM为什么进入中国这么多年,光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楼,正缘于此。
但在CPM(客户愉悦度管理)的体系里,“愉悦度”取代“满意度”,从而第一次让客户关系工作,实现了可量化、可执行、可检查。
什么叫“愉悦度”?愉悦度就是超预期的满意度。而对“预期”的定义,就是公众对特定行业、特定服务、商品,所约定俗成的优劣标准。
譬如制鞋行业的售后服务,一般情况下都提供6个月免费包修服务,这就是“预期”,当奥康、热风对其售出的皮鞋,承诺终身免费包修时,超预期满意度——愉悦度就这么产生了。
再比如B2C行业的瓶颈之一——配送。在淘宝网上,小店普遍采用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长三角隔天到,这就是消费者对网购配送速度的“预期”。但如果你能做到当天到,“愉悦度”就产生了。这也是为什么卓越、当当、Vancl等B2C品牌自建配送渠道,以实现极速投递的原因之一。
同样,面料、工艺、包装、投诉、售后……所有会和消费者产生接触的环节,都可以建立可量化的“预期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得比“预期”好一点点,集腋成裘,你的会员岂能不“愉悦”?
在对5万个已购买会员样本的参数统计发现,当会员对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感到非常满意的,其在购买行为发生后,继续访问网站的频率,几乎相当于一般满意会员的6倍。
多一次访问,就意味着多一次购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