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南大不断加大“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环境保护”、“绿色化学化工”、“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创新力度,推进“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试验平台与中试线”等重点项目,实现创新成果“喷涌”,为滨海新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高效服务,前瞻研究服务决策咨询。哲学社会科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其社会服务功能虽不像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那样易于观察和表征,但它的前瞻性、战略性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作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之一,南开大学把社科创新、决策咨询视为高水平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尺度,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将精力投入到有实践应用价值的课题上,努力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思想库、智囊团。
南开大学社科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优势,南开大学引导、激励哲学社会科学广大教师把关系天津和滨海新区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支持、鼓励社科研究人员积极承担服务天津、服务滨海新区建设的课题。国务院在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中提出“继续探讨设立东北亚银行的可行性”。南开大学组织力量展开东北亚银行建立及相关问题的论证和分析研究,并积极推动东北亚金融合作研究中心的建立。该中心的成立不仅成为推进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创建东北亚银行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也为促进天津发挥金融优势参与未来东北亚区域的经济整合提供了决策咨询服务。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改革方案设计”、“天津滨海新区战略规划研究”等宏观针对型课题,已形成了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刘秉镰教授等主持的“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的对策研究”、“建设天津国际物流中心对策研究”、“‘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已经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方位服务,多学科整合打造服务平台。南开大学重视服务滨海新区的总体规模与学科结构,强调以研究项目为带动,鼓励“团队”,扶持“群体”,不仅集中本校的智力资源服务天津,而且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聚焦天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式的研究体系和服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南大也实现了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实现了自我完善与提升。
今年5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为新区打造的首张“国际名片”——《滨海机遇》将以中英文双语正式出版,向世界宣传介绍展示天津及滨海新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该书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度重点出版物。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为了集聚更多的智力资源关注天津发展,积极探索新型科研体制和平台建设,设立了研究部、国际合作部和培训部,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研究院还将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结合共建的新形式,如争取企业和社会资源筹建“南开滨海创新研究基金”,创办拥有自主品牌的“南开滨海论坛”,吸引各方面的智慧和资源,形成服务天津的合力。
同时,坐落滨海新区的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就像一条连接起南开大学和滨海新区的快速通道,源源不断地把南开大学的学科和智力资源运送到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战场的前沿阵地。如今,在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南开大学已通过泰达学院陆续孵化建成了应用物理学院、生物技术学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证券与公司财务研究中心、膜分离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微电子芯片设计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机构,拥有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国际会计等23个学科专业。致力于滨海新区生态与环境研究的生态与环境学院也正在紧张筹建中。这些学院和研究机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着力研究高新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关键问题,加强学科建设与产业化之间的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与开发并举,成为滨海新区重要的研究开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点评: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南开大学瞄准国家战略,着眼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优质高效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肯定。以贡献促建设,以服务谋发展,在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进程中,南开大学也实现着自身的完善发展,实现着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城市的互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