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话营销>>新闻详情

电话保险方便还是烦恼?

2006-05-24 00:00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陈婷


文前提要:也许你曾接触过电话保险,这种方便快捷购买保险的方式,你能接受么?你曾为电话推销保险烦恼过么?你对电话销售保险、信用卡扣款的方式感觉又如何呢?在保险电话营销势头迅猛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个新事物呢?

  只闻其音,不见其人。在电话里销售和购买保险,正是如此。

典型与非典型的三段际遇

  “当时,我正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过来向我推销保险,说是可以通过信用卡扣款。”秦女士讲述了她的经历。

  销售人员表示自己是银行职员,正在开展电话销售保险、信用卡扣款业务。在电话里介绍了该保险的一些特点和情况后,职员表示可以将保险文本寄给秦女士,如果认可,秦女士签字后寄回保险公司即可确认购买,日后银行将逐月从信用卡里扣除相应保费。

  当然,自始至终,秦女士都没有看到任何人员的面孔,除了快递员。

  北京的林先生经历则是另一种状况。2005年底,林先生接到电话销售人员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林先生获得了幸运奖励,赠送三个月期限的意外伤害保险,保额1万元。

  随后,保险公司通过附送保单的做法,让林先生提供了自己的个人信息资料。事后,林先生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该保险公司的客户跟踪系统,销售人员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打来电话向他推销新的产品。虽经他多次婉拒,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锲而不舍。终于,林先生在今年2月购买了一份防癌保险。随后,林先生收到了快递公司送来的投保单,签字确认寄送投保单给保险公司后,他收到了一份保险单正本。

  和秦女士一样,林先生当然也没有见到保险公司或银行的销售人员。

  秦女士和林先生的经历其实都是一个正常的电话销售和购买过程。可是上海的王女士的经历就不那么符合常规了。

  王女士是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客户,前段时间,她接到该行信用卡中心业务人员丁某的电话,向她推荐招商信诺人寿保险的意外险产品,并且表示会在一周内先送一份保障范围较小的意外险产品。半个月过去了,当初承诺的那份赠送的意外险保单始终不见踪影。王女士按当时丁某所留号码回电咨询时,接通的却是招商信诺保险总机的电话。较真的王女士又致电招行信用卡中心按工号查询丁某,也没有结果。王女士开始担心起来,认为可能有人获取了自己的资料,冒充银行销售保险,更担心自己的信用卡账户内已经被扣除了保费。所幸保费没有被扣走。只是这样一次经历,让她对电话保险的规范性颇有微词了。

电话保险汹涌而来

  在上海,已经有不少保险公司开始极力开拓电话销售这一块市场。从“第一个吃螃蟹”的海康保险借鉴其母公司经验,与招商银行的呼叫中心(CALL CENTER)合作开展销售保险;到后来业绩相当不错的海尔纽约人寿;再到联泰大都会人寿(原花旗人寿)与移动公司等的合作;再到最新的招商信诺人寿保险(该公司目前只专业进行电话销售保险,中方股东为招商局旗下的一家公司,与招商银行可谓是“堂兄弟”)。除了这几家已经行动起来的公司,还有几家保险公司也对这一销售渠道虎视眈眈,似有大干一场之勇。

  据了解,电话销售是今年各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重点。电话行销有着良好的成本优势,通过电话行销可以降低销售成本,给坐席人员的佣金比例一般也会低于个人代理渠道。重要的是,在目前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代理人流失严重的情况下,电话营销渠道的开发可以减少对传统销售渠道的依赖程度,成为多元化营销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问题出现亟待解决

  事实上,电话销售、信用卡付款在国外是很普遍的保险销售模式。这种方式,不仅给保险公司带来新的渠道,也让消费者能够更便捷地购买到一些比较简单的险种,节省购买成本,有时候的确是消费者不错的选择。

  但这一方式在国内还是比较新的。也正因为刚刚起步,所以就出现了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不解决好就可能影响投保者的利益。

  客户信息来源经过消费者同意了么?

  且不说电话销售可能给客户日常生活带来的麻烦问题,先谈谈客户的信息安全问题。有些持卡人对银行将自己的资料与保险公司共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信用卡合同中要求未经持卡人允许,银行不得将持卡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这种电话销售算不算侵犯我的隐私权?”

  通过多方面的采访,记者了解到,目前无论是与银行合作,还是与移动通讯或航空公司合作,进行电话保险销售的人员大多数并非保险公司员工,而是银行或其他机构本身已经拥有的电话呼叫人员。而他们进行电话拜访的客户对象和资料,也都来源于银行以及其他机构本身已经拥有的客户数据资源。不论他们是整体合作,还是按人头计价将客户资料转让给保险公司使用,都没有事先征得持卡人、移动用户和航空用户同意。在这一点上,的确应该想办法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电话里卖的保险性价比高吗?

  一般来看,电话里销售的保险都是简单、易懂的短期意外险和医疗险,但是作为电话这一端的消费者而言,即便是这两类保险,也很难了解正常的市场价格,很难马上判断出电话营销员推销的产品如何。

  比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秦女士,销售人员当时向她推荐的保障计划是一种一年期的意外伤害保险,该保险分三种:钻石计划、白金计划和白银计划,保额分别是25万元、15万元和8万元。投保人可以选择一人、全家、夫妻或亲子四种方式投保。秦女士购买了25万元保额的家庭钻石计划(三人),银行每月从她的信用卡里扣除95元(这笔支出视同消费,累计信用卡积分)。从该保险的保障内容来看比较合理,但相比较市场上类似的产品,这款产品价格并不算便宜。

    事后理赔和服务有保障吗?

  “保险合同涉及很多责任和权益条款,还有关键的理赔条款细节,电话销售就能完全说清楚么?”不少消费者还有这样的质疑。

   的确,电话销售保单人员只能简单介绍产品功能,除外责任、具体限制等一般不会告知。而这类保单日后的理赔、续保等服务则与销售银行无关,需要通过服务电话与保险公司直接联系。这难免让人对销售人员的责任心产生疑问。

    信用卡扣款安全吗?

  还要注意的是,虽然通过电话购买、信用卡扣款方式购买保险,能够享受信用卡积分,但同时这笔购买款也就成了“透支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购买者不能及时还清当月所有信用卡透支额,就会引来信用卡利息、滞纳罚息金等各种额外费用,从而增加保障成本。而传统的借记卡扣款,支付完保费后就结束缴费义务了。

  还有一点让消费者不能接受的是,目前电话销售保险并不完全规范。有些银行工作人员称若客户口头承诺加入保险计划的话,就会自行从信用卡上划走每月应缴纳的保费。保险合同还没见到,很多条款和责任都不清楚,也没有签字,况且任何保险公司和代理人都没有见到,仅凭电话,就要提前划款了,这不符合商业流程,也会对保单何时开始生效等问题产生影响。尽管销售电话是有录音凭证的。但这很难让人放心。

理性购买电话保险

  正是因为还存在一些瑕疵,虽然电话销售的保险险种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者仍然要对电话销售保险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比较一下,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要立刻作出购买行为。

  此外一定要用好十天的犹豫期权利。也就是说,若你购买了一份并不符合自己需求,或认为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保险,可以在正式保单签发后的十天内考虑清楚是否要解除这份合约,这种解约是无条件、无费用的。若过完这十天,就要额外支付退保的费用了。

理财周刊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