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企业总是处于某个垂直市场中,而一个垂直市场的容量究竟有多大?是否给后进入者提供了机会?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这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战略选择。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一个垂直市场的容量,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用户转移成本
这里的用户转移成本包括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应用中的沉浸深度、转换中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智力成本以及工具使用方面的成本。一般而言,用户的转移成本越大,所需平台数量越少。例如,在社会关系平台中,无论用户使用的是SNS(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还是微博,一个用户总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与自己的朋友进行交互,用户的沉浸深度一般较深。相比较而言,用户通过新闻门户浏览新闻的沉浸深度则浅得多。通俗地说,用户可以随意更换新闻门户网站,但长期投入精力建立起的人脉网络则没那么容易抛弃。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社交关系市场的平台容量明显少于在线新闻市场所能够容纳的平台数量。
这样的结论回到现实中也可以获得解释。比如,一个用户使用微博的过程,类似于一个人在发布自己的心情日记。许多用户大概没有这个心情或精力,在某个微博平台发表了自己的心情感言之后,又切换到另外一个微博平台上继续发布,这种“不愿意”就构成了用户的转移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微博、即时通信等社交关系领域,马太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市场上的社交平台的数量相对较少,用户规模高度集中。
当一个企业决定自己是否要进入某个垂直市场的时候,首先应慎重考虑用户的转移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该市场对于平台可接受数量的要求。
开发难度高低
任何移动互联网开发团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因为开发意味着资源的耗用,特别是那些有难度的开发,对于开发者的资源耗用很大。而当一个市场中的应用开发难度很大时,市场中的开发者不可能接受过多的平台存在,这也间接决定了该市场中平台的容量不可能很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操作系统。对于任何一个移动互联网开发团队而言,其开发的每一款移动互联网应用至少都有三种选择:基于iOS平台,基于Android平台,还是基于WP平台?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开发者一般会考虑该应用所面向的目标客户群与该平台所面向的主流人群的契合度,更重要的是,平台所覆盖的用户规模。
可以看到,今天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开发者的共同选择,首先是要基于Android平台进行开发,这是由于Android平台所覆盖的用户群规模较大。同时,苹果iOS平台也覆盖了相当一部分中高端用户群,这也是一部分开发者所看重的。而微软在PC领域具有惯性优势,WP平台也是开发者所不愿意放弃的。基于这些操作系统平台的开发特点各不相同,需要开发者围绕这些平台的不同点作出巨大的努力,任何开发团队不可能基于过多的操作系统平台进行开发,客观决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数量不可能过多。
由于开发者的选择决定了平台的数量,由此可以解释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为什么操作系统平台都希望保持非常强的专属性,而不愿意改善操作系统平台之间的兼容性。试想,如果主流平台之间的兼容性提高了,便于开发者一次开发,可以处处运行,这样就给相对弱小的操作系统平台提供了机会。因此,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提供者都会提高进入门槛,甚至采取封闭性策略,确保开发者专属,事实上也挡住了后进入者的进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