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我国“青年文明号”活动开展20周年。
“青年文明号”是以青年为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创建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集体、青年岗位和青年工程。20年来,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管理不断规范,已成为广大青年职工内强业务素质,外树文明形象,争创一流业绩的亮丽品牌。
在绵阳,各行各业也相继涌现出众多的优秀青年集体。他们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团结协作忘我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年文明号”的精神内涵——“敬业、协作、创优、奉献”。 时值“五四”青年节和“青年文明号”活动开展20周年,本报推出这组特别报道,选取四个曾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的集体,旨在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绵阳当代青年奋发进取精神风貌,激发各行各业树立爱岗敬业、创新创优的优良作风。
“12345,有事找政府。”十年来,这句顺口溜反映了绵阳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是对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工作的认可。
自2004年5月开通以来,市长公开电话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成为畅通民意的一条“绿色通道”。2013年5月,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 记者 赵利宾/文 王勇/图
朝气蓬勃的团队 平均年龄只有25岁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团队成员半数以上是“80”后,平均年龄只有25岁。
昨日,记者走进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在这个面积不过4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并排摆放的格子间里坐着8名年轻接线员。值班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轮番接听,耐心解疑答问,详细记录反映事项及相关情况。
在值班工作人员杨冬雪看来,市长公开电话值班人员的工作不仅是接电话那么简单,还要做好记录、协调相关部门、追踪办理进度。尽管工作很繁琐,但她们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别看她们都很年轻,但个个是工作能手,政府很多政策法规也都了如指掌。”杨冬雪说,目前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共有16名工作人员,其中半数以上是“80”后,不仅朝气蓬勃,而且还能吃苦,尤其是实行24小时值班后,虽然很辛苦,但从没怨言。而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为更准确地给群众解疑答问,值班室的接线员随时都在学习,不仅各部门的联系方式早已烂熟于心,很多政策也都十分了解。
倾听群众呼声 每天重复百余次“您好”
这是一条电波组成的纽带,一端连着政府,一端连着百姓。
“您好,有什么问题?请讲。”“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每接听一个电话,都使用这样亲切而温馨的开场白。
“我们面对的是群众,代表的是政府,文明用语是最基本的要求。”工作人员王堂欢告诉记者,文明“十字”用语是对市长公开电话接线员的基本要求,仅“您好”这个词,每天至少要重复百余次。即使偶尔遇到个别性格急躁的来电人,她们也都会耐心解释,甚至有时讲到口干舌燥,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之所以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有书记、市长“民生无小事,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再三叮咛,还有对职责的坚守和“急群众之所急”的心情。
为适应群众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多渠道、多方式反映诉求事项以及方便沟通的要求,市长公开电话平台不断从硬件和软件上提升改造,畅通诉求渠道:先后对热线呼叫中心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真正实现了市长公开电话“一拨就灵、一打即通、永不忙音”;开通“网上留言”和“短信受理”等受理平台,最大限度保证了群众随时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
秸秆禁烧、治理平政河、城区缓堵、修建城市绿道……这些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通过电波传到决策者案头,成为改善民生的切入点。
为民排忧解难
搭起政府群众“连心桥”
这是一条穿越空间的“绿色通道”,让党和政府及时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市长公开电话所接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到企业改制、拆迁安置,小到垃圾清理、邻里纠纷……一个电话,为难事有了申诉机会;一个电话,烦心事有了求助之门。十年倾听,“12345,有事找政府”不再是绵阳市民口中一句顺口溜,而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是市领导对市长公开电话工作的要求。值班室除加强日常交办、督办工作外,还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工作制度。每半年或年底由市目督办、监察局、效能办、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各责任单位的办件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将结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此外,市长公开电话与各责任部门、联动单位也实现了即时三方通话、互联互通,缩减了为民服务的中间环节。
与此同时,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近年来还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岗前培训、在岗训练和每周学习例会,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结合岗位特点开展打字速度测试、接话质量抽查等业务竞赛活动,提高业务技能;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全体职工以典型为榜样,促进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数字
表达
10年来,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累计受理群众来电97.96万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6%,搭建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成为党委、政府关注民生的又一重要窗口。
搭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