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曝光了八起扶贫领域的典型案例,对那些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表明了坚决查处的决心。(4月10日 新华网)
“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与权力相对应的是责任而不是金钱,但是却有个别干部不管官职大小,也不管手握的是“重权”还是“微权”,一心就想搭上权力的“顺风车”,一路走一路“捞”,全然不顾是“救命钱”还是“保命钱”,自顾自地干着雁过拔毛的勾当。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扶贫办、财政局、赣榆农商银行在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工作中,通过编造虚假贷款资料等方式,套取财政奖励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2073.04万元,赣榆农商银行获取1626.22万元,扶贫办获取312.77万元,财政局获取134.05万元。扶贫资金并没有安全抵达贫困户手中而是被“截留”,并且各路人马如同“千手观音”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如果不给扶贫资金上把“锁”,后患无穷。
“大数据”时代,为了防止伸向扶贫资金“看不见的手”,也应该给扶贫项目套上“大数据”信息系统。扶贫旨在精准,不能搞“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而是要“精准滴灌”,要扎实“绣花工”,下的每一针都要恰到好处。“大数据”信息系统功能与精准“不谋而合”。对扶贫大数据进行精细管理、精确瞄准、动态监测,将帮扶村、贫困户相关数据都录入电脑,为定点、定人、定村实时查询打造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对大数据的精准锁定,可实现对贫困户状况及扶贫举措的动态监测,瞄准“真贫”、实施“靶向疗法”,让扶贫资金“财尽其用”。
互联网时代的治国理政也应该跟上“互联网”思维,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公开、公平、公正弥漫整个政治生态。一些干部之所以腐,不是“有勇无谋”,而是因为有漏洞可钻,当用“大数据”全方位、无死角信息堵住这些漏洞,便可喝止“腐”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