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2日,中国电子学会与CSDN合办的中国云计算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为了让网友进一步了解云计算的理想与现实,搜狐与CSDN共同请到了本次大会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在5月17日举办“云计算沙龙”,为网友解读各自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实践和思考。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拓展部经理张为民,CSDN创始人、董事长蒋涛,百会首席执行官刘建华,蓝汛通信技术公司Cache事业部高级总监霍涛,游龙科技市场总监肖会参与了沙龙的讨论环节,共同探讨了云计算的中国实践。他们就中国云计算应该是平台先行还是应用先行进行了激烈讨论,讨论了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并呈现出中国云计算市场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
以下为沙龙实录:
主持人:我们刚才讲了云计算是什么。云计算现在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一下,包括自己公司的案例,适合哪些用户?
张为民:中国移动研究院做云计算从07年开始,最早我们那个项目是叫做BC,但是不是现在的大云,而是“蓝色航母”。我们希望做一个云计算平台,像蓝色航母一样,应用像起飞的一架架战机。最开始,我们用15台闲置的PC机,组建了一个小的集群,在上头做了一个搜索应用,就像Google的创始人佩奇在他学校里面组建的应用一样。后来,我们做了256个结点,1000个CPU的实验室,后来又做到现在的达到5000个CPU实验室,在国内算是比较大的实验室。
国内云计算的现状,我们觉得是群雄并起。对于有些消费者来说会取代一些传统的办公软件,还有一些做租用,比如世纪互联。实际上我觉得还有很多可能受益于云计算的应用。在美国有很多做网络游戏或即时消息的公司,实际上在租用一些供应商的云计算服务。
我要提醒两点,在国内一个误区认为虚拟化就是云计算。这个误区导致有些公司,包括一些国企为了云计算这个名头要更换掉他以前很多结点,因为国外某个运营商说了你要更换掉我才能给你做云计算,那其实只是赢得一个噱头。还有一个误区是认为在某种垂直IT或者传统IT上提供软件就是云计算。他们面临两个压力,一是当应用非常受欢迎的时候,对弹性或者弹性成本的压力,还面临另外一个压力就是当它突然生意不好的时候,用户少的时候,他同样面临应用的压力。所以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是不是云计算,只有他自己知道,那种苦和疼还有幸福感他自己知道。不管市场怎么炒作,云计算已经像一盆鲜花摆在这儿了,大家都喜欢这盆鲜花。但是我们要从云计算本质上来看,怎么让云计算帮助我们的企业赢得更多的用户,然后赢得用户的忠诚,公司自己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财务状态。这是我觉得在考虑云计算的时候本质的东西。国内云计算的状况,可以说是很繁荣,也有一些包装,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但是也有一些踏踏实实做云计算的企业,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蒋涛:Google内部的平台就是云这样产品和服务,应该说亚马逊在美国第一个做成了实际的、可以开放给所有用户的真正开放平台。所以09年微软一个开发者大会上,鲍尔默专门讲了一句话,我们推Windows Azure,是因为整个产业在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要向亚马逊前进,我们所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在美国应该说起点是从AWS(亚马逊网络服务)开始,有了真正开放平台以后,才有更多的应用层面的东西。
我跟AWS的员工交流发现,首先,他们业务发展速度很快,06年开始三年的时间,这个部门在美国从十来个人发展到三四百人,而且是赚钱的。他们最典型的用户是两类,一类是创业的公司、开发者,他们为开发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用户做一个产品,租主机也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弹性不够。云平台马上可以提供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很灵活。第二类是那种突然出现流量爆增的公司,典型的是那种媒体公司,例如NBC要做奥运会转播,一定是常规流量的10倍,所以很多媒体和电视台在用。我觉得整个产业也认识到了这个威力,有一个人先去把这个路趟开了,说云计算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开始蓬勃发展。
现在中国其实云计算概念都有,也做了很多实践,但是现在需要提供一个真正的公共平台,能让这些典型的用户用起来,我觉得才能大幅度推进。能做这个点的公司其实寥寥无几,大家认为有谁能玩这个平台呢?从美国市场看,第一是Google,第二是亚马逊,亚马逊有先发优势,Google他本身内部就是这样的,只要开发出来就行了。第三是微软,第四是IBM,会做一个面向企业的平台,这四家公司在中国不一定能够提供服务,坦率的讲应该说最近我觉得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近两三年之内。中国谁能做这个业务?中国移动有足够的能力和钱做这件事情,阿里应该在今年8月份发布自己的云计算,阿里也是一个有很好的用户基础。还有世纪互联,包括ChinaCache(蓝汛)。我觉得下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是谁能够真正把这个平台推出来,这会很快,因为各家已经准备完毕,大概一年到两年的时间会有几家平台出来,但是真正进入实用还需要时间。也可以说“云”还在飘着,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平台,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看到的。
刘建华:刚才几位嘉宾主要谈了关于平台的软件,其实如果谈云计算在中国的一个现状,包括未来的发展,我个人倒是觉得第一目前的繁荣,哪怕是表面繁荣,其实无也不是坏事。因为没有这么多人去从事这个领域,没有很前沿、很智慧的媒体去关注这个事情,这个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到后来你会发现很多产业是注意力经济,如果没有注意力,它的发展肯定会变慢。
但是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云计算,包括我们说的云业务的发展,不一定完全按照美国节拍去走。这里面有几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中国就没有Google,也没有亚马逊;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包括中国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不是平台推动市场,是应用推动的市场。大家开玩笑说中国早就有SAAS了,一种是说邮箱,更深的是网络游戏,包括我知道我们很多媒体,很多机构在说中国SAAS产业有多大,一上来好几百个亿,一看95%是网络游戏。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什么?其实你看网络游戏在中国蓬勃的发展,是因为应用带动了很多周边产业的发展,包括带动了IDC的发展。在云计算领域,我相信我们很可能走出应用推动发展的道路,不一定是平台。我不是反对做平台,因为平台也很重要。误区的概念是:第一,一定先有平台或者做平台才是最牛的,我个人倒觉得其实互联网提供了扁平发展的机会,你可能不需要走人家走过的积累,或者他的积累用一种比较低成本的方式给你。其次,我认为平台的核心价值还是要有应用。其实我个人认为,亚马逊也遇到一个问题,他现在的发展并不像一开始前两年那么快,很显然的原因还是小公司在用,里面没有杀手级应用很少,或者很多杀手级的应用厂商自己做平台,不能搁在你上面。平台当然很重要,但是平台应用好也是非常重要。
反过来看包括百会在内一些公司,以应用为先导的公司在业内还是有一些,但是确实你说我们没有大型企业,这跟中国市场环境有关系的。刚才张老师还有一个观点,云计算不是把你原来基于客户端的东西一下变成在互联网上或者变成在云端就可以了,而是你的应用模式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包括你的软件生产方式其实都发生变化了。
百会就是在中国的代表,为什么他敢做在线Office?因为微软的生产模式是前一代的生产模式,非常缜密、庞大的投资、无数研发人。可是在线应用的开发不是这样,很小的团队就可以启动,调动大量开源计划,赢得其他伙伴提供的支持。传统的软件模式有点像汽车工业,非常紧密,可能几百万行的代码,甚至上亿行的代码都有。我不知道微软Office开发有多少?可能几千人。其实在线Office,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包括Google,Google的核心是搜索引擎,它的在线Office都是买来的,都是小公司开发的,人家最早几个人攒出来了。目前我所知开发在线Office的成员不超过100人。但是它的生产模式已经变了,有可能100个人顶你以前一千人,三千人干的活,这种应用是有前景的。
在中国走不通于欧美的路子,因为我们有了欧美的经验之后,可以通过一定的合作模式实现。如果谈平台级的,大家可能会谈Google,亚马逊,谈到超过十亿美金的营业额,其实我的合作伙伴不是在这儿自吹自擂,为什么ZOHO这家公司我们选择跟它合作,也是2007年做了实验。我们跟ZOHO合作是2007年签的合同,前面几年还是把产品本土化,我们做什么事情呢?我们把ZOHO在欧美04、05年做的东西,把过去4、5年的实践一下子端到中国来,我没有经历过他以前的痛苦,他可能从04年到现在花了六年的时间,开发了大概超过26款在线应用。可是对于百会来说,我一夜之间就过来了,所以这种有可能跟国外的应用合作达成一种合作的话,我们说的等待这些应用发展的过程。你看我们现在的应用,其实最有名气是在线Office,因为ZOHO在线Office在全球比较高的,甚至有的用户认为比Google还强。包括微软高级负责人说我们假冒Office,他们在列举假冒Office时,把我们排在Google的前面。反过来ZOHO说明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在线Office本身赚不了钱。
透露一个小秘密,我误以为在线Office可以对抗微软,但是一干麻烦了,靠这个挣不了钱,至少现在挣不了钱。因为中国市场很特殊,其实在线Office真的价值不是去替代Office,你在本地该编辑文档还是一样用,但是在线时,你发现你的需求变了。你要去分享,你写一篇文章,会希望几个记者、部门同时改。还有最典型的,在美国据说用在线Office用的最好是律师行,现在全美70%-80%的律师行用在线Office管理、分享和协作他们所有的文章。
在中国其实在线Office我也收到钱了,很大的公司,包括中国移动有些合作用了我们在线Office,例如139邮箱、中石油一个海外项目部也在付费用我们产品。因为他们需要了解这篇文档谁改过,哪个部门谁改过,这些东西再传统模式上做不了的。这就是因为互联网本身会让你的应用有独特的价值,它的增值不在于替代传统本地的软件。
目前我们还能提供的服务,包括在线的CRM、在线客户管理、在线会议、在线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企业邮箱。你会发现一个企业基本上能想到的基础办公应用,通过一家云计算厂商就可能满足。同时这些应用不同的云计算厂商,或者云应用商未来是需要整合的。Google现在基本上对外说这些专业应用我不会碰的,我不会做项目管理的,但是未来做不做我们不知道。他现在开始接一些第三方应用,包括CRM。目前Google第一批进去有十几个应用,你会发现这些应用本身也在做整合。
对于中国的云计算,无论是现在提供云计算的厂商或者服务,还包括投资进来的人,我个人觉得其实大家都可以去想想,我们不一定需要完全去重复美国走过的这条路。我们有可能你在起步的时候就差不多能是跟美国同样的架构,不一定会落后那么多年,这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
霍涛:我们的确也是拿来主义的,去美国之后与一家伙伴合作,我们直接应用他的平台来推国内的业务。我们走的还是平台化,在国内成为云的提供者。现在中国云的状况,我觉得有点像以前的ERP,在中国真正产生效能的成功案例不多。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云”应该先是有一些东西出现,比如说大云,那是一个概念。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提供云平台是能够产生一些收益,但是实际上要想做的足够的,我认为还是做私有云赚钱。就是给这些有钱的客户,把他自己的一些IT应用转向真正的云计算。因为他有大量的服务器,其实计算能力没有发挥。他苦于中国没有这样的团队给他提供解决方案,他自己要养这些团队,一方面需要费用,另一方面不一定成功,所以他需要私有云解决方案。
对于公众云,我们公司的优势是为服务商和应用商提供服务,包括百会这样的公司。因为中国这么复杂的互联网状况,很多应用跑不起来。省间的瓶颈、网间的瓶颈造成很多网络无法流畅。我们是有一些解决方案,提供公有云的时候也可以体现这方面的优势。
我们看到这方面合作的厂商,也仔细了解了一下,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还比较少。我们主要找一些国外的企业合作。说白了也不怕得罪各位大佬们,做设备的这些企业,包括戴尔、IBM,他们实际上在卖硬件。我们用的是戴尔的服务器,他们与EMC合作推云存储,其实是卖他们的设备。
今年我感觉到,跟主要客户交流时,他们对云的接受度明显比去年好,他们愿意去试。但是我想,如果真让他们掏钱,可能就会变成一开始他说你做一个私有云,做着做着就变成做内部的CRM了。对企业来说,大家想象很美好,实施的时候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中国云计算没有特别好的处理方案。我们也是往这方面去想,中国的云产品,云计算的事业能够做一些事情。当然在商言商,我肯定比较商人化,没钱赚的我不做,有钱赚的,我一定投大量的钱。如果我看平台提供商能提供一个支持,能直接拿来的话,我们会倾全公司之力投入云计算。
张为民:对于SAAS服务商来说,从收不着钱到有收入,这种变化是从消费级用户到企业级用户的变化。消费用户希望免费应用,追求更好的体验,更好的信誉。但是这对运营者来说是有成本的,所以这也是SAAS不能承受之重。但是SAAS也有他的商业模式:前向不收费,或者前向收很低廉的费用,但是我可以赢得企业级的应用,我可以有后向收费模式,从上游是拿来主义,从他的下游用户来说聚拢了人气,这是最成功的商业模式。
但是这种商业模式有一个很大的死穴,就是成长的烦恼。当用户大量增加的时候,因为要用它聚拢人气,但是你要投入大的成本,从负向循环到一个正向的循环,十家公司有九家在这个地方死了,有一家活下来了。SAAS的发展要承受成长的烦恼,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平台商,帮这些公司渡过成长期,成为一个巨人。
肖会:我在想云计算,云平台,计算的成份到有多少?自由化到什么程度才叫做真正的云计算?比如说可能有一些在线CRM计算少一点,可能是一个文档在线方式的转变,但是谈不上计算的成本。所以不太清楚最高深的云计算能够计算到什么程度?当然Google有非常强大的计算成份在里面。
我们云平台,基本上能够实现通过IP地址或者IP网络发现服务器运行状况,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流程处理。因为经过游龙十年来技术的积淀,包括对服务器的检测,我们开发了2000多个技术监测器,我们现在基于云平台又开发出了监测器模型,所有的用户想要实现的性能检测都能做到,包括运维平台。传统上有很多功能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通过云平台有了更多扩展的平台和方向可以去深挖。
刚才说云计算在国外运行的很成功,但是讲到游龙科技推出的运维云计算,现在为什么可以进行大量投入,是因为公司看到了国外在这一块还是比较成功的。云计算不只是把传统的产品放到网上,我们单就一个软件产品不同的版本,底层架构有很大的变化,包括整个产品的构思都有很大的变化,更不要说把原来产品的服务搬到互联网上,完全是重新来过。游龙沉淀了十年,等于把沉淀十年的经验、精华全新搬到一个全新的平台上,代码又得重新来过。推出一个云计算或者云平台并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多技术的支撑。
客户对于云平台的第一反应都是很感兴趣,第二反应来说可以尝试,但是到了第三步的时候,真正要谈到购买的时候,就不同了。客户真正谈到购买的时候分两种情况,可能跟用户他对技术的狂热程度有关,非常追求新技术会顺利采购,但是有一些保守型的会说,你这个东西很好,我们很欣赏,但是你还是给我们传统的产品吧,你这个产品我们以后再讨论。我们现在开发新的云平台已经有了成功应用,例如上海一家主要生产数字机顶盒的厂商,他们是通过我们运维云平台通过租赁管理它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将来上万个终端用户,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容易体现云计算的特点,不需要派工程师到某一个设备的终端进行维护,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在线配置,在线故障发现,以及在线故障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