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环节是令我非常振奋的环节,请我们的客户跟大家一起分享云计算认识到认可的路。下面请东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主任温晓杰女士;北京工业大学网格中心副主任邸瑞华教授;中电广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雪梅女士。
客户分享云计算认可的路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创新的领先人都是女士。经过几年的努力,云计算其实已经在技术上、在商业模型上都非常成熟,先个人一下这几位客户合作伙伴,我在东营拜访温主任的时候,我对东营的认识是它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我发现东营是非常创新、非常高科技的城市,我也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我跟温主任谈到云计算的时候,真的是非常感谢温主任的支持,到现在能落地能上线。等下我们请温主任分享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邸老师这边,我是从硅谷过来的,我们第一个云计算的项目跟邸老师合作的大学计划,所以跟邸老师见面很有亲切感。跟郭总这边谈合作的时候,其实郭总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我们在探讨云计算的时候,郭总对云计算的商业模式非常有见解,今天也非常希望郭总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温主任,先请您讲一下,在我们东营的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的项目。
东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主任温晓杰女士
温晓杰:首先非常感谢IBM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和大家学习交流的平台。在我们东营实施云计算平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要积极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云计算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产品,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的首选。第二,基于现在海量存储、海量计算的需求。第三,电子政务方面,需要节省大量的硬件投资,需要提供提供效率,所以我们在2009年9月与IBM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年初开始实施,现在已经进入了试运行阶段。应用方面,我们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应用服务。我们入园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搞了油田地质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对油田管道的监控,这个信息系统已经部署在IBM云平台上了。下一步根据东营市城市发展特点,与云计算进行紧密结合,把我们东营打造成石油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谢谢。
朱近之:谢谢,我也鼓励大家参观东营,东营是非常好的城市,东营人非常好客,也有很漂亮的景色。邸瑞华老师分享一下北工大的经验。
北京工业大学网格中心副主任邸瑞华教授
邸瑞华:我们北京工业大学建云计算平台,其实最初是在从2006年就开始酝酿,建设校园网格的建设。当时是跟教育部一个网格项目,是在这个建设过程当中建设起来的。大家知道,网格计算是在学术界热,但是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2008年的时候,在整个校园网格做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要用云计算的方案。我们建设过程当中也跟国内国外很多供应商联系,但是后来我们选择的过程当中,还是认为IBM从基础设施,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能够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我们就跟IBM合作,一方面是把我们整个集群系统建起来,同时又建立了一个云计算的平台。
因为我们是学校,主要建云计算平台和做相当于又是计算中心又是数据中心,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当时主要是考虑要学校的整个资源共享,因为原来各个学院都在做自己的小集群,做高性能计算,把整个资源集中起来共享,而且管起来,从投资上节省,从使用上也方便,包括上的一些应用软件没有必要重复购买。现在使用的情况,我们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建,包括机房建设,到现在已经投入试运行,试运行的时候,是通过学校大概有九个学院、一百多个研究生、三十多个并行组参加的大赛,这个大赛跟IBM一起合作的,这个大赛也是为了推进高性能计算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另外一个是云计算让大家在一个真正的平台上体会,在云平台上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朱近之:北工大是IBM全球的云学院之一,代表中国参加,这是非常好的,这里也包括了我的母校MIT,非常感谢邸老师。郭总作为中电代表人在这里,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对云计算的看法?
中电广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雪梅女士
郭雪梅:中电广通实际上对云计算的研究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其实是比较有幸运的地方,去年参与了国内一个大型研究机构的项目,在这个项目的全过程中,我们就有机会接触到了当时在国内所有能够提供云计算技术的厂商。最初我们建云计算中心,在上海搭了一个比较简单的环境,目的是让我们的技术人员快速地了解和掌握,为了配合这个项目所需要了解的云计算的知识和技术。上海的演示中心是在去年的11月底建成的,当时只是部署了一个初步的虚拟化的层面,今年5月份我们在北京又建立了一个演示中心,这个演示中心规模大一些,从PC、服务器、小型机、存储、网络全面虚拟化的环境,而且把北京的演示中心和上海的演示中心用桥的方式做了一个异地的连接,这样就可以全面地看到资源的使用情况,包括异地资源的使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这个演示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其实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一是它很快速地提升了我们的技术团队和技术人员的能力。二是,我们通过云计算,也确实看到了很多新兴的市场。三是,这种差异化的竞争逐渐在这个过程之中演示出来了。中电广通的云计算中心,更多的是我们公司的一个创新中心。谢谢。
朱近之:谢谢郭总,刚才谈到了很多做云计算的效益,能不能具体分享一下?
郭雪梅:云计算的搭建过程当中最初还有一定的困难,最初更多的是迷惑和疑问,可能大家都遇到过。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要求工程师去学习,要去理解云计算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我自己觉得,我一个人对大家讲云计算未来时就像传教士一样,下面的员工也好、同事也好,就瞪着眼睛,实际上是很迷茫的。
朱近之:你有一定的压力的。
郭雪梅:有时候我们开玩笑,都会说,云说,今天这个事儿靠谱,或者说云说,今天天气不错。但是不管怎么样,对技术团队的投资,对技术团队的培养和培训,肯定是入手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当时在市场上和渠道上面,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有关云计算的资料和书籍,给有关人员学习。当时我的了解,能够找到一本云计算说清楚的书都是挺困难的事。后来我们也在网上找一些资料,然后推荐给大家一起学习,其实最重要的是让大家能够理解,能够达到一个共识,不能达到共识的话,起码信息能够对称也可以。差不多经历了五个月左右的时间,比较确切地讲,几乎我们的技术团队就处在一种被折磨的状态。所以后来工程师有一次就讲,他说我现在就把云当做一个TCPIP的协议,来看待它的未来。其实我觉得这个工程师说得是非常对的,对于云来讲,如果我们当时还能回忆起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状态时,其实我们遇到的问题跟现在的问题是一样的,比如说安全问题、应用问题、服务问题等等,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和这些都是分不开的,所以它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或者对于像我们这样的IBM的合作伙伴来讲,它带来的价值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朱近之:谢谢。能不能请邸主任分享一下,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和阻力,我们怎么样看到它的效率? 邸瑞华: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实际上也经历了,虽然我们是在学术界,对技术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掌握,但是真正落下来要做这个事,其实也是有考虑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在做,因为有IBM在支持我们做这个事,所以基本上他们的技术人员在安装调试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参与这个过程中。我们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做起来是比较快地掌握了,后面一些工作就可以在他们的指导下,最后就变成我们自己可以做了。另外,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熟悉,觉得它并没有很复杂很难,实现起来也还是比较容易的。 朱近之:温主任,从领导层面能不能分享一下做这个项目之后,给我们东营一个什么样的价值? 温晓杰:东营目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东营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我们发展的原则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在IT行业,我们是希望通过与IBM进行合作,实施云平台,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整合当今最高端的资源,迅速地把东营打造成高效经济区。 通过云实施,第一方面为我们入园的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软硬件的投资,第二方面是使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有了更有效的提升,第三方面是下一步还将把电子政务平台整合到云平台上,使云平台的功效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朱近之:谢谢温主任。郭总刚才提到之前的困难,中电现在要建一个云计算的创新中心,能不能跟我们分享这方面的计划? 郭雪梅:刚才我大概讲了一下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我们用桥的方式,把异地连接起来。开会之前我们跟邸瑞华教授一起沟通,实际上我们在上海做的是用其他公司的产品实现虚拟化,但是在北京这边,我们基本上全部都是IBM的产品。刚才我在听介绍的时候,也了解到,每一个系统未来都会是一个异构的结构,所以对我们来讲,在我们的创新中心里面肯定还会考虑,异构的结构对我们来讲肯定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所以这肯定是我们创新中心很重要的一个价值之一。 另外,作为创新中心来讲,我们自己会考虑一个服务云的运营方式,这对创新中心来讲可能是未来很重要的不断沉淀出来的价值空间。 朱近之:这个创新中心会在哪里? 郭雪梅:这个创新中心其实是“抄袭”IBM上地创新中心的,我们的演示中心就建在北京的办公室里面,这个办公室当时规划了一个很大面积的演示环境,我们是一步一步做的,其实规模非常大了。当时与其叫做演示环境还不如就叫“上地创新中心”,因为已经把公司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体现出来。因为我们是IBM一个分销商,我们一直希望公司整个的服务和软件产品的收入能够占到整个公司业绩中很重要的比重,同时我们也希望寻找一种运营的商业模式,进而改变目前我们业务比较单一的状态。这种差异化竞争在我们逐渐部署云计算中心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最简单地讲,直观的资源效能的提升,你在部署云计算之后,直观效能的提升会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之后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销售周期在缩短。一个云计算的项目,一年以前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基本上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差不多了。这个数据我统计过,而且要从IBM获得云计算团队支持的资源上面也得到了印证,一年以前,如果有一个云计算的项目,从IBM找到技术人员或者销售人员做支持,实际上还是很容易的,但是今天就非常不容易了,如果这个项目的前期不是非常成熟的话,基本上你很难在IBM抢到资源来支持你的。所以,云计算这个团队在市场上这么受欢迎,其实给我们合作伙伴留下了很多市场空间,所以我们带动传统的业务的同时,也确实在软件和服务上面有比较大的收入的提升。 另外,我们在演示中心建设的时候,考虑了开发人员的实验环境和测试环境,未来我们会相信有合作伙伴或者独立软件开发商会跟我们一起合作,我相信他一定会带来新的机会,而且会带来新的合作伙伴和新的市场机会。 在这个产业链,前面很多专家演讲我还是很受启发的,在运营的层面,中电广通其实有这个想法,能够把运营这个题材或者运营的方式引入到我们现在的演示中心里面来,所以你看,其实一个演示中心,从投资建设,也确实花了很长时间,对于代理商来讲,投资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但是如果考虑得比较成熟,或者对产业链的环境考虑得比较周全的话,我觉得未来的投资回报还是非常大的,而且价值能够反映出或者把一个公司的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显现出来的话,是非常不容易的。刚才刘总讲到IBM实践经验中其实也有一点,就是云计算的使用对竞争策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一点我也很认同。 朱近之:刚才您提到,我们在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市场的需要,邸瑞华老师作为培养下一代技术人员的专家,我们怎么样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下一代的技术,怎么样帮助科研的项目提升得更快? 邸瑞华:首先我们这个平台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个让大学生直接接触云是怎么回事,因为大家都云里雾里的,没有实践,这是一个真正的平台。比如我们现在在做大赛的过程中,首先你们这个团队需要多少资源,你们要用什么样的软件,我们基本上是给他们提供了资源以后,然后他们可以自己去配置,自己去部署。另外,他们会体会到,利用高性能计算来进行科学研究,我们跟美国等一些先进国家,在科研上用计算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不同的学科都有这个问题,比如说材料领域,在美国已经有很多学科直接通过仿真计算进行材料的创新、新材料的设计,但是我们现在的科研还不是这样。所以做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利用计算的方法推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新材料的设计。 过去的时候,他们可能也是在自己的小集群或者一些平台上做,但是当规模越大,比如一些材料,或者到原子一级的计算,量非常大,但是他可能也不是总在用。我们搭了一个大的平体,通过云计算平台本身提供的资源的可伸缩性,比如有的学科在某一阶段做计算研究的时候,需要的存储量大,就给他一个大的空间,但是如果他这一段研究题目完成了,我们就可以收回他的资源,再给其他学科、其他学员用,就整个把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我们现在也在考虑,从我们学科的培养上,计算机学院原来是二级学科提结构、软件、应用,现在又有了安全。 建我们的平台现在定位有三个功能,一是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支撑服务北京。开展科学研究这一块,从我们计算机学科来说,实际上通过云计算研究、开发、应用的过程,就把我们的体系结构、软件、安全和应用整合起来,然后通过我们在云平台上面的应用,开展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我们和材料、生物、结构,其实他们在做计算的时候,可能并行化的过程中,实际上他们遇到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就进行了很多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 第三个功能是服务北京,现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经信委,他们也在考虑,北京市每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何节约资金,通过云技术,现在也把研究课题抛给我们了,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做试点,我们是北京市的学校,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服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朱近之:谢谢邸老师,您刚才提到政府方面对云计算的推动,温老师作为政府的代表,能不能分享一下政府在东营高新区是什么样的角色? 温晓杰:云的部署和过程,我们发现有一些新的业务在部署当中被吸引过来,比如说知名的软件公司甲骨文,我们在跟他们签署一个研发平台,下一步我们会把优秀的软件部署在IBM软件云平台上,对下一部园区整个研发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事情。现在入园的一些物联网研发企业,目前已经开发了一些物联网的研发,也都是部署在我们云平台上。下一步,我们就把这些云计算的应用做一个更有效的利用,为我们下一步做更广泛的应用做服务。 朱近之:温教授说我们是全球第一个Cloudburst的案例,日本和美国的客户是跟在我们后面实现Cloudburst,东营是全球的领先。 时间差不多了,请各位嘉宾做一个总结,首先问一下郭总,据我所知,云计算是中电集团今年的战略之一,能不能总结一下我们对云计算的未来有什么样的看法? 郭雪梅:原来我曾经了解过云计算里面的一些所谓的技术壁垒和风险,还有大多数人的疑惑等等,因为接触的时间也比较长。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对于云计算的了解,应该说云是未来,云计算的理念并不复杂,而且它对它的使用者的利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应该说,云计算是未来,云计算的未来无限广阔。 朱近之:谢谢,我这里也分享一个数据,我们最近在全球合作伙伴做一个调查,我们50%的合作伙伴是把云计算作为他们下面两年促进他们商业最大动力的一个技术和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全球合作伙伴已经在云计算上面的推动,我们中国还是走得非常前面的。 邸瑞华:从我们做高等教育,做计算机的教学和研究来说,我们认为云计算是在IT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它能不能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者Web技术发展一样还很难说,但是它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温晓杰:云计算是东营探索创新途径、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推动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积极尝试。 朱近之:谢谢,最后我们安排一个特别的节目,刚刚温主任谈到云计算和物联网,我们很多时候疑惑说,物联网和云计算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跟东营合作做的一个片子。 内容来自现场速记,如有出入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