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易松国教授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外来工多达五六百万人的移民城市深圳,产业经济发达,白领、IT精英人士众多,但这些人在婚嫁、交友方面,面临接触面较窄、缺少“七大姑八大姨”等传统中介等“难题”,亟待社会高度关注。
易松国认为,为缓解上述“老大难”问题,传统婚介所应与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携手,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更大作用。
谈到深圳单身男女交友、婚恋难,易松国表示, 首先,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人选择伴侣有一个“择偶梯度”理论。 根据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不同,通常单身男女可分甲、乙、丙等不同类别。一般而言,女性会找比自己高一等级梯度的男性。如丙等女性会找乙等男性,乙等女性会找甲等男性。如此类推,甲等女性择友或选结婚对象,可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小。因为按照梯度原则,甲等男性中的一部分,已选择了较低等级的女性作为交友或择偶对象。
因为不同类别男女之间在择偶、交友所期望的学历、职业、收入等方面的不同,很多女研究生和白领女性在找对象方面,最终处于人数“过剩”局面并成为“剩女”,而有的男性则成为相对过剩的“剩男”。
其次,大批深圳单身人士缺少有效的交友渠道和方式。易松国表示,一方面,现在的沟通方式很多,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却越来越封闭,包括单位同事之间、不同单位之间,甚至是邻里之间,直接的接触都在减少。很多人联系就靠打电话、发信息和上网。问题是交友、婚恋这类感情的建立,“面对面”的接触是必须的。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大部分人来自外地,大家的人脉关系、特别是亲戚关系基本上都在内地。因此,很多深圳未婚男女在交友、婚恋方面,接触、选择面更窄,通过朋友或者通过家人介绍成功的机会更少。
怎样看待市婚介所与百合网的的“联姻”?易松国认为,网络信息量大,传统婚介所在提供后续人工服务方面是强项。深圳市婚介所和百合网的合作,可以将两种优势结合起来,而善于将二者的优势利用起来,对解决现代人,尤其是深圳单身男女的交友、婚嫁“难题”,将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