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向呼叫中心同仁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经历,从大学所学专业直到目前所做的工作。
陈总:86年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通讯专业,90年毕业后留校做学生辅导员,92年攻读本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94年毕业后就职亚太寻呼,95年8月加入刚刚成立的鸿联九五公司,一直做到现在。先后任职工程师、技术部总经理、总工程师,后来转型从事经营管理工作,97年去青岛组建鸿联九五青岛分公司,任职总经理;2003年担任呼叫中心事业部总经理;2004年起担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2004年10月任职鸿联九五公司副总裁。2000年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攻读MBA学位,对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和了解。02年毕业,当时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外包呼叫中心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鸿联九五的发展历程以及业务范围。
陈总:鸿联九五的前身是邮电国际旅行社,成立于1995年,是信息产业部的局级企业。后来政企分离出来,作为国有资产整体划拨归到中信集团,成为中信集团的一级子公司。最早从电话信息服务增值业务开始做,后来又扩展到移动增值、多方通信和呼叫中心外包业务。在这个行业里我们算做得比较早的。现在一共有四个产品线,分别是固话增值服务、移动增值服务、多方通信和呼叫中心外包。其中,呼叫中心外包业务占我们整个业务的百分之十,比率还比较小,但增长速度最快,近几年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长,而且这种业务不怕大,做得越大说明你越强,越有竞争优势,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很看重的一块业务。
记者:结合鸿联九五业务发展状况,您如何看待呼叫中心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它的趋势是什么?
陈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从总量上来讲,国内的呼叫中心尤其是外包呼叫中心产业原来的存量比较小,增量很大。05年我去了一趟韩国,当时参观了一家加拿大TELUS和韩国SK的合资公司TELSK,他们一个公司2004年的产值就相当于中国整个外包呼叫中心的产值的一半,将近1.5个亿(美金)左右。他们的业务是给IBM等大型企业做技术支持,这样他们的收入比较大,利润空间也比较高。同时他们的服务人员不是简单的接电话,还有工程师的背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第二个是从我们公司内部的情况来看,2003年以后呼叫中心外包这块业务每年都是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长。2004年,我们是600万的收入,2005年,我们是1000多万的收入。2006年是2000多万的收入。2007年,我们是7000万的收入。原因是我们服务的那些项目的量起来了。
总结来说,外包呼叫中心产业的增长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也会对她进行更大的投入。
记者: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目前对BPO行业投入了较大的力度,您认为这是一次发展机遇吗?如何抓住这次机遇?
陈总:从宏观上来讲,呼叫中心作为一个绿色产业,肯定是政府重视的。但这种重视需要落到点上,从目前来看,呼叫中心在国内的发展面临挑战和瓶颈,需要本地化人才的推动和努力。同时她还有一些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在里面,在国外呼叫中心发展得更成熟一些。从目前的政策里对增值业务的限制,在WTO放宽的产业范围内是没有呼叫中心的:这样就限制了一些国外领先公司的进入,像赛科斯、TPC他们现在都是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这些公司对大规模进入中国还是有一些顾虑。也就是说政策不放开,只是喊口号的话,引进高新技术和高水平的公司是有问题的。第二就是地方政府应该很重视,像北京密云、扬州、武汉、成都、大连和浙江的箫山等地区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这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种考验,这么多地方想做,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把好事做好,而不是做坏。你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资源,你在呼叫中心产业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跟哪些企业来结合。稍微有点成功经验的是大连,是东北最开放的一个城市,又靠近日韩,所以他们做日韩企业的外包是很成功的。其他地方的话,有这个概念后,投入要大,我感觉密云比扬州的投入就少一些。还有就是力度要到位。
记者:近三年,您认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是哪个区域或哪座城市?为什么?
陈总:从区域和城市结合来讲,我感觉是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这两块。再细分的话,扬州比较有潜力,我感觉他们政府支持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很大。天津在地缘上有优势,它离北京比较近,但我担心他们政府的力度,能否脱离首都附属城市的习惯,能不能有个好的定位,这是一个挑战。
记者:鸿联九五2008年的战略是什么?它的优势在哪里?
陈总:2008年的重点还是在金融和电信行业,因为这两个行业对呼叫中心的需求比较旺盛,而且相对来讲这些企业的经济实力比较强,这两个行业也有个特点是自建呼叫中心,但现在也慢慢开始外包。另外,这两个行业还有不同的特点是电信对外包的门槛更低一点,金融行业涉及到信息安全的问题,对外包更慎重。而我们在这方面有优势,首先把中信集团内部的中信银行、中信基金、信诚人寿服务好,有了这种成功案例以后,我们再做系统外的,比如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或者其他企业就更有说服力。
记者:鸿联九五目前有多少座席、员工?能谈谈员工的薪酬福利制度吗?
陈总:鸿联九五目前在全国有十个点能开展呼叫中心业务,重点是一南一北。在北京我们有一个300席的信息处理中心,为什么叫信息处理中心呢,当时的定位是除了做一些外包业务外,更大的目标是挖掘客户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和客户行为分析给企业提供深度的服务。在广东我们有1200个座席,一共有四个职场,深圳三个职场、佛山一个职场,分别面向中国移动、中信银行等不同的客户群。
薪资方面我们以梯度的形式,实行分级管理,在这个行业应该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记者:中国呼叫中心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呼叫中心外包公司,从行业发展来看您觉得我们给整个呼叫中心的发展带去了什么?(比如技术、管理、人才等等)
陈总:这可以从效率和创新两方面来讲。
首先说效率,因为是外包,硬件环境要提前准备好,软件就是培训、招聘、上线、测试这些我们可能更快。这里可以举个例子,2005年年初,中信银行2月12日决定上呼叫中心平台,4月1日上线,中间还要过一个春节。这期间要做三个事情,第一,要把十五个城市联网起来,保证本地能拨打95558。第二,整个后台,包括硬件服务器、软件应用要测试调整到位。第三,100人的客户服务团队的建立,包括招聘、培训。因为前期我们各方面的沉淀积累,后来如期完成了目标。这个可以说是外包呼叫中心高效率的一个成功经验。
再说创新,为什么提差异化,每个外包呼叫中心的特点都不一样,有的追求低成本,有的追求高质量,我们感觉创新是一个外包呼叫中心企业竞争的法宝,包括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比如我们给客户提供服务,就可以在提供坐席外包服务之外,结合我们的自有资源,提供IP电话服务降低客户的通信成本,通过企信通通道提供客户提醒信息,利用我们的电信联网资源提供多个城市的本地呼入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