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韦帕”袭击上海,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台风来了,阿拉屋里厢的小囡还好吗?”第12届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特奥会”)上海参赛队员的家长们有些忐忑,因为他们的孩子正在奉贤的“中国特奥运动员基地”做大赛前的最后备战。
特奥指挥中心把部分家长接过来,开通了“新视通”视频会议系统。“你们的孩子都很棒!”执委会工作人员在训练基地透过视频,安慰指挥中心的家长。“瞧,孩子们多精神。”看到手球运动员朱华、李清、王樱手举着“爸爸好”“妈妈好”的牌子,笑眯眯出现在屏幕上,家长们放心了。
特奥通讯保障部负责人陆勇明告诉IT168记者:“特奥会已在指挥中心、组委会庆余宾馆和19个区县的特奥办之间,开通了21个视频会议系统。组委会和各方人员可以随时‘面对面’交流,参赛队员家长也可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随时跟孩子沟通。”
除“新视通”外,特奥会还提供了很多人性化信息服务,比如建立在号码百事通平台上的“962007”特奥热线。就在“韦帕”肆虐上海的同一天,962007收到了来自上海奉贤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电话,一位特奥运动员和他父亲向民警求助,称其在前往基地训练时与其他特奥运动员走散。民警拨通了特奥热线,经特奥指挥中心核实,以最快速度解决了问题。
“962007”特奥热线
“962007是特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呼叫中心,来帮助人们了解特奥会的各种信息,还可了解上海的住行、餐饮等情况。”陆勇明说,“在特奥会期间,与会人员如有困难,只要拨打962007就能获得全面帮助。”而特奥热线和视频会议系统,只是本届特奥会“新式武器”的一小部分。
小小指挥中心 掌控赛会全局
10月2~12日,特奥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这也是2007年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赛事。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智障运动员、教练员及2万多名运动员家属和4万名志愿者聚集上海,活动场地分布在全市19个区县,对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关联度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保赛事顺利举行,国际特奥会信息技术主任阿尔迪斯•贝津斯提前一年来到上海,查看信息系统的建设进展。而上海采用的系列新技术、新系统,让他收获了一串惊喜。“华盛顿国际特奥会总部都还没有这么方便的通信手段。”他甚至建议,在华盛顿设立分会场,跟上海互通信息。
2007年9月22日,特奥会上海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IT168记者走进这个信息枢纽站,发现中心异常“精干”,只有监控主区和长桌会议室2个区域。监控主区8块42吋的液晶显示屏,正对着32个坐席,每个席位配备1台笔记本电脑和1部调度电话。小小空间,掌控了赛会所有信息。
指挥中心监控区
8块大屏幕同时亮着,中间四块“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的视窗,排成“田”字形,每一屏最多可分成9块小屏,“4×9”模式可同时查看19个区县30多个体育场馆的实时图像。“我们共放置了30多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可以360度旋转,最远能看清30~40米距离。”陆勇明在现场向记者演示。
他用鼠标点击卢湾体育馆的全景画面,屏幕左边出现一个“遥控器”面板;再点击“聚焦”按钮,体育馆中央的“红领巾”们冒了出来。“看,卢湾体育馆下午有学生在彩排。”
最左面的两块屏幕分别属于位置服务平台、车辆无线测控服务平台,对应着运动员定位和车辆定位系统。陆勇明模拟特奥选手,脖子上挂个手表形状的定位器,定位器只有1个开关钮、3个“一键拨号”钮,以及中间最重要的紧急短信钮。
位置服务平台和车辆无线测控服务平台
“只要连按两下,一条定位短信就会自动发出。”说话时,大屏幕上的电子地图已显示出该定位器的准确位置,“同时,平台工作人员会收到这名选手的位置短信,比如处于什么路口。”而接送特奥代表团的500辆大巴,都配有一个车辆无线定位仪,精度达到5~30米。如果大巴遭遇意外,警报系统即刻反馈到指挥中心,告知车子的方位及车牌号码。
最右侧的两块屏幕,一块连通气象局,滚动播出上海市及各区县的天气预报,每个场馆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信息汇总于此;另一块则是IPTV数字互动电视,同步显示赛事直播等频道。
专为特奥制作的即时天气播报
监控主区旁边是长桌会议区,“新视通”视频会议系统只需3块大屏幕,显示主会场、某个分会场,还有一块“轮循显示”各区县会场场景。如果有情况要及时商讨,19个区县分布地域太广,集中起来开会至少得耗去一个多小时的往来时间。开个视频会议,就可满足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不同需求;开大会可以,讲“悄悄话”也行。
IT系统新应用 运动员安全重中之重
指挥中心“麻雀虽小”,但精华荟萃。上海特奥会将成为历史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一届,特奥会执委会信息通信部部长周卫东,把它概括为“1张网络、2个窗口、3大工具、4类服务”。
“1张网络”即特奥信息通信专用网络,覆盖上海市19个区县30多个比赛场馆、开闭幕式场馆和组委会指挥中心、新闻中心等六大赛会中心,功能延伸到90多家代表团住宿宾馆和30多家定点医院。
“2个窗口”是指组委会官方网站和“962007”特奥热线,为组委会面向全球信息发布查询和公众互动的服务平台。这是国际重大赛事活动首次开通六国语言的官方网站,也是特奥会首次采用呼叫中心,提供统一的热线服务。
组委会的“3大工具”,包括上文提到的“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新视通”视频会议系统,以及800M数字集群指挥调度系统——基于上海市应急救援800M数字集群政务共网,组委会提供集群对讲终端租赁服务,投入对讲机超过2000台。
特奥会组委会利用新视通会议系统每天开会布置赛事
“4类服务”最具人性化特色,应用了移动手机小区短信服务(特奥期间,凡是移动手机用户走近比赛场馆附近区域,就会收到问候、交通疏导、赛事状况等信息)、电子标签证件系统、运动员无线定位系统和车辆无线定位测控系统。
其中,特奥热线、3大工具、4类服务所涉技术系统共8大项,为特奥会首用,它们还将以不同的形式、程度,被应用到2008北京奥运与2010上海世博等大型活动中去。
由于赛事的特殊性,保障运动员吃住行和参赛过程中的安全,成为执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比赛场馆,除了适时启动‘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还采用了机场级别的安保措施,加强了反恐防暴情报收集及研究;而场馆外部,一张更大的网早已铺设开来。”执委会安保部副部长单雪伟说到。
所谓更大的网,指的是上海的城市监控图像系统。“该系统与各个场馆、会所、110、道路交通、机场、消防、水电煤气、气象、卫生等部门实行视频联动,其指挥中心设在上海市公安局。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一旦发生情况,指挥中心都能指挥调动系统内部资源,了解情况,实时指挥和处理。”
至于特奥运动员本身,他们客观上存在着理解、认知和沟通上的缺陷,因而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为了让特奥运动员遇到危险时能有效求救,组委会制定了几套方案来保障他们的安全。
指挥中心工作方案
①为每位运动员配备一名志愿者,全程负责他们的生活料理和参赛管理。
②执委会向世界各国采集运动员信息,为参赛队员制作挂在脖子上的无线胸卡;同时为部分需重点照顾的队员,配备名为“定位宝”的无线定位装置。一旦队员发生意外,救护人员马上能通过胸卡和定位宝了解其情况,快速有效地救护处理。
③在运动员使用的车辆上安装无线定位测控系统,通过特奥指挥中心的后台,可准确看到车辆所在位置,实时指挥处理和诱导车辆。到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时,该系统还能与GPS定位实现无缝结合。
无线胸卡智能签到 个人定位弥补智障
在万人云集的特奥会赛场或人流如织的市中心,特奥运动员走失了怎么办?周卫东表示:“特奥会期间,每位运动员都会挂上一张无线胸卡,在30多个比赛场馆、150个宾馆和150个医疗点,进行无接触、不停留的智能签到。”这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证件卡,将发行2万张左右,首次实现世界大型运动会中的全面应用。
无线胸卡外观与普通胸卡一模一样,而且是柔性可卷的。为防止特奥运动员意外走失,上海所有与大赛相关的场馆、宾馆、医疗点,都设有读卡功能的电子门禁。运动员挂着“无线胸卡”进门时,门禁会自动识别其身份;如果在比赛、休息等特定时段内,该运动员再次出门,门禁会提示工作人员,避免运动员独自离群。
无线胸卡内嵌电子标签,同时采用低频和高频芯片,能分别在近距离和远距离感应:无论是10厘米范围内的手持设备,还是几米宽度内的大型门禁,都能顺利读取胸卡信息;即使10个运动员一起通过,甚至快速跑过,读取设备也能准确识别“谁是谁”。
运动员把随身携带的卡片放置在小玻璃台上,就能显示身份信息和照片。
图为志愿者在帮助运动员识别身份
除了门禁,特奥组织者还配有大量酷似手机的移动读卡器,能一对一读取电子标签预存的运动员信息,包括最近的比赛项目、病史记录,甚至饮食禁忌等,正确引导他们及时参赛、求医、就餐。
负责特奥会RFID项目的上海科识通公司CEO朱继平透露:“本次项目中,RFID采用验证机制和多重加密技术,无法伪造仿制。”据他介绍,当读卡设备读取胸卡信息时,后台信息管理系统会判断并利用短消息,通知志愿者前来寻找该名运动员;当运动员用餐时,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餐厅的相关设置会进行就餐提示,准确给运动员配发合适的饮食。
考虑到智障运动员可能发生迷路走失等意外情况,组委会将发放500个左右“定位宝”。和无线胸卡一样,这些“定位宝”也能预存联系人号码和运动员信息,方便他们寻求帮助。由于“定位宝”使用的不是GPS定位系统,而是利用电信机站定位,所以即使运动员在室内,也能被准确定位。
定位宝
一旦运动员戴上外形似手表的“定位宝”,便自动进入了无线定位系统,工作人员可随时在指挥中心的监视屏上掌握他的行踪。而运动员一旦发现自己迷路,只要按动“定位宝”的中央按钮,就会自动发送一条包含识别编码和地理位置的短信到指定的手机,通知专人前去救援。
短信的内容模式为:“位置汇报:130********于2007年9月28日14点55分于徐汇区中山南二路、漕溪北路附近。”整个设计十分简便。“定位宝”只有5个按键,可设定3个呼叫号码和区域限定警告,运动员一旦跨出限定区域,它还会呼叫以示警告。
特奥车辆无线测控 实时排除出行险情
要保障特奥运动员的出行安全,还必须让服务他们的车辆处在可视和可控范围内。30多个比赛场馆、150个宾馆和几万名与会人员,意味着特奥会调度使用的车将达到500辆。确保赛事车辆合理使用、准时到达,成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为此,特奥会机场迎送巴士、场馆穿梭巴士、VIP车辆和临时调配车辆上,都安装了GPS和地面无线测控车辆定位仪“双保险”。执委会可实时掌控车辆行踪,一旦发生意外,可在第一时间获知具体位置,便于营救;若出现堵车,可提前预知车辆延误信息,进行赛程微调。
车辆无线定位仪及其接收终端
承建地面无线测控项目的上海长城金点公司总裁李智平介绍:“基于地面无线测控网的特奥车辆定位仪,可以克服GPS在高架、雷雨天气‘罢工’等缺点,精准定位并监控特奥巴士乃至保险箱等物品。”相比GPS,地面无线测控系统的信号传输,不受公共通信和恶劣天气影响,抗干扰力大大增强。后者定位精度也相对提高,并且耗电少,安装更加隐蔽。
IT168记者了解到,就在几天前的中秋节,由于上海的通话、短信数量高出平时数十倍,造成信道堵塞,特奥会负责接机的某知名出租车调度中心出现了惊人一幕——车辆GPS调度平台电脑屏幕上的信号,突然全部消失。接到讯息后,特奥指挥中心立即启动特奥车辆定位系统,几分钟后,所有车辆位置信息即重新回到了屏幕上。
上海地面无线测控基站
高精度、无盲区的地面无线测控网,服务范围已覆盖上海全市6300平方公里,同时具备向长三角拓展的能力。系统的动态定位精度,可以达到5~30米,每次定位响应时间仅需13毫秒。系统所用终端是内置耦合天线,不易被找到和拆毁,终端耗电量小,持续供电时间最长可达80天。
为配合特奥会的供车服务,上海大众集团调度中心,同时引入了车辆定位仪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特奥会供车点临时性架设高清晰摄像头,进行动态影像拍摄,将图像数据实时传递到特奥指挥中心。特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实时了解现场动态,进行车辆调度。
“如果特奥车辆遇到意外,驾驶员按下报警按钮,发出险情求救信号,特奥指挥中心将通知职能部门实施救援;而如果车辆被撬或被盗,安装在汽车四门的传感器会向车载电脑发送信息,车载终端会迅速报警,提供定位信息,直至被盗车被截获。”李智平说。
通过特奥车辆定位系统,特奥指挥中心能够收到医疗紧急呼救、治安呼救、失火呼救,还能开展应急联动、交通监控调度、汽车防盗、人员健康状态远程监测等多项专业服务,为特奥运动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生命安全保障。
来源:IT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