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节即将来临,市工商局12315根据往年节日投诉的热点问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八种需要警惕的消费陷阱提醒消费者。
“商业促销”虚报原价。目前,有些经营者利用顾客一般比较注重价格的消费心理大搞虚假促销。其主要表现为: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利用“特价”商品人为地制造“卖点”吸引客流;在虚报原价基础上打折,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以低价或赠物的方式兜售质次或“三无”商品;按照“三包”规定应该退货的商品只能换货不给退款;宣传中承诺的奖品和返还钱款在实际销售中不兑现。
提示:面对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应当把握好三点:一是没有做赔本买卖的商家,俗话讲“买的不如卖的精”,对此应保持清醒认识。二是在注重商品或服务质量前提下再考虑价格或优惠条件。三是按照个人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来选购商品或接受服务,不要受虚假宣传的误导而盲目消费。
“会员资格”套钱没商量。目前在大众消费领域时兴的会员制,具体形式为持用“会员卡”消费。通常是在购买商品或交纳费用后,顾客才能享受到的消费优惠。但有些经营者往往利用“会员卡”来迷惑消费者,从中牟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口头承诺的天花乱坠,而在会员卡上不予注明;想方设法诱导消费者多花钱买“年卡”或“金卡”,玩弄“步步高”的“套钱”把戏;在给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强行推销商品;以会员卡到期作废为由终止服务、扣留余款;以门店“迁址”、“停业”或“转让”等手段坑骗持卡人。
提示:如想涉足会员制消费,有四点值得消费者注意:第一,要选择信誉好的经销商或服务商,否则花钱越多风险越大。第二,认购服务行业的会员卡,应先以短期卡进行体验,如是骗局可以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第三,要把经营者的口头承诺用文字在会员卡上加以注明,对没有书面保证的服务事项不要轻易接受。第四,为防止经营者强买强卖,消费者要把有关问题一一问清以后再进行消费。
“保健产品”瞎吹能治病。保健产品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调节人体功能、食用比较安全的食品。有的不法厂商正是抓住人们既想治病又考虑安全的心理,在保健品中添加化学药物以显现疗效,从而达到迷惑消费者并赚取高额利润之目的。为推销产品,厂商花招迭出,聘请名人做广告、雇用“专家”和“患者”作介绍、打着“义诊”和“免费咨询”旗号把产品吹的神乎其神,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很容易陷入误区,给精神和身体健康都造成伤害。
提示:一、保健品属于食品,但不具备治病功效。靠保健品就能治疗好疾病,是违反科学的虚假宣传。二、在保健食品里添加化学药物是法律绝对不允许的,但有些不法企业将产品送检批准后,再往保健品里加入药物,这种未经毒理实验的保健品,其危害不亚于假药。三、对那些为推销保健品而举办的“义诊”和“讲课”要格外慎重,最好不要介入,避免因误导而盲目购买和食用了含有药物成分的保健品,给自己身体带来伤害。四、对承诺先购买保健品,再“实行返款”的厂商要特别警惕,前一时期,这种所谓的承诺已使不少消费者受骗上当。五、根据药品和保健品的成分和用途,国家分别用(药准字)和(食健字)两种批准文号加以限定,并都在商标上加以注明,为的是让消费者和患者能够正确区分,避免把二者混淆误用。
“上门服务”兜售伪劣产品。上门服务包括上门收费、入户检修、送货安装和上门销售等多种情况。目前,有不少居民被假上门服务所坑骗。有的骗子打着公用事业单位的旗号,以安全隐患为由,高价为用户更换水、电、气设备和用具;有的采取以旧作价换新的手法,上门兜售假冒伪劣或三无产品;还有的冒充厂家或盗用已倒闭企业的售后服务电话上门维修家电产品,高价索要工时费、修理费和材料费等。
提示:消费者之所以被骗,原因主要在于“两个不清”,首先是对上门者的真实身份搞不清;其次是对上门者的真实目的搞不清。对此,人们应从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入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是性质判断。如水、电、气等公益性服务一般是无偿或是按规定收费的。厂商的售后服务都是经过预约而来,而且在商品“三包”期内免费服务。骗子通常是不约而至或不请自来。二是身份判断。正常的服务人员是持证上岗、着装统一、服务正规而且履行必要的手续。骗子上门不是凭花言巧语推销商品,就是靠危言耸听让你掏钱。虽然有的骗子也着工服、佩戴“胸卡”或手持“证件”,如果仔细查验不难看出真伪。三是时间判断。公用事业单位的收费人员相对固定,上门时间也有规律,公益性的正常服务一般是通过书面预告或电话预约,很少有突然而至的情况。但骗子上门专挑只有老年人在家的空当,其行色匆匆,有关事宜不容你查询和商量。如果以上判断还欠稳妥,也不妨先把问题放缓,待切实弄清情况后再说。
“网上消费”用廉价货“钓鱼”。网上消费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容易使消费者上当受骗。网上不法分子惯用的行骗伎俩是:伪造各种证件和身份以骗取网民的信任;在网页上以超低价商品或优惠的服务广告“钓鱼”;先以少量的商品和费用将客户套住后反复地敲诈;当钱财都到手后便即刻销声匿迹。
提示:网上消费的关键是不要简单盲从。消费者应注意四点:一是认真考察和选择网上的经销商,不能轻信广告和贪图便宜。二是在网上应以购买日用品、小礼品、图书、音像资料等为宜。三是购买大件商品或大额交易,应采取货到付款方式,并且要在当面验货和相关凭证齐备以后再给钱。四是如果对方一味地要求买主先汇款尔后再送货,并在价格和服务上承诺的非常离谱,消费者应立即停止交易。
“短信服务”靠“祝福”骗钱。短信骗局一直是困扰广大消费者的热点,经多方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至今仍有个别的运营商以免费服务、祝福或点歌、“中大奖”等为“诱饵”,骗取消费者的相关费用。
提示:一、当出现陌生者的短信时,要有所警觉,真是亲朋好友绝不会隐姓埋名,如贸然回复,就正中了不法运营商的下怀。二、在接到“中了某项大奖”的告知时,千万不要理睬,要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诓骗钱财的圈套。三、碰到确实需要的信息服务时,应把服务内容和资费标准都了解清楚后再回复,否则即会被运营商视为定制,后期的费用将接踵而至。四、要留意查验每月的资费清单,发现问题及时询问或向有关方面投诉。
“低价旅游”服务质量大“缩水”。超低报价和“黄金线路”是目前旅游行业招徕生意的“吸引点”。尤其在旅游淡季,有些“黄金游”的报价确实诱人,但实际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却极大地“缩水”,乃至损害消费者利益。例如:有的旅行社为降低成本而压减住宿天数、以盒饭取代正餐、以普通旅馆充抵星级酒店;有的旅行社在未经游客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更改线路或减少游览景点和旅游时间;大部分旅行社存在着导游频繁地安排购物和自费景点,以从中提取回扣的现象;还有的旅行社当招揽游客数量不足时,将游客转手倒卖给其他旅行社凑数组团,并在旅游合同中删减必要的条款,为规避责任预留伏笔。
提示:举家、结伴出游是人们节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中低收入者来说,既能享受又少花钱这固然是好事,因旅游是种支付在先的消费,稍有不慎便很被动,所以出行前,要对组团的旅行社和出游的线路进行筛选和判断。第一,旅行社的报价越低,旅行中的个人额外开支可能会越大,同时交通和食宿的条件也相对较差。第二,对导游安排的购物和添加的游玩项目应理性地选择,不要因导游的脸色和讥讽而违心接受。第三,签合同时,应明确服务项目、条件标准、自费事项、安全和违约责任等条款。
“节日酒宴”借机“清扫库底”。近几年,节日期间的家庭酒宴很火爆,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也非常突出。例如:有些饭馆设定单间费、服务费和最低消费标准;有的借机“清扫库底”以次充好;有的调换食品、趁机多收费;还有的不出具或拖延开发票。
提示:节日的饭店爆满,使消费者有一种能预订到单间或临时找到桌位就已满足的心理,加上节日的喜庆氛围,自我保护意识相对减弱。消费者应注意四点:一是根据个人的消费能力挑选餐馆,订餐时要了解清楚包间有无其他收费事项和最低消费标准。二是要理智地对待服务人员的“热情”推荐和每日的“特价菜品”,别因好面子而“被宰”,或为图便宜去帮人消化“库底”。三是如果担心价格昂贵的菜品被调换,可在加工前留下记号待上桌时比对。四是结账时要注意核对账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在当场收集和保存好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