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下一代融合网络已成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终端用户对操作简单、安全、个性化业务、移动与固定无缝融合的通信方式的需求渐增;另一方面,有线与无线网络及多媒体业务的无缝融合也为运营商增加市场份额创造了机会。

通过将应用服务逻辑和数据与基础设施隔离,IMS可解决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挑战。
有观点认为,融合网络的演进大致可分为以下若干阶段:2005年开始大规模NGN网络建设,旧有的PSTN交换机逐步停牌;2010年前,进入软交换阶段,此时IP多媒体子系统(IMS)处于发展初期,主要用于一些新的业务;2010-2020年,软交换网络平滑演进到IMS架构,逐渐出现真正的固定/移动网融合(FMC)的核心网络。
目前,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GN)历经多年发展,已经证明软交换机可以替代传统的PSTN交换机以及无线网络中的移动交换中心(MSC)。不过,基于移动领域的IMS在处理FMC方面还存在不少挑战。软交换和IMS是PSTN向NGN演进的两个不同阶段,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认为,两者将以互通方式长期共存。从长远看IMS将最终可能取代软交换,成为统一的融合平台。
作为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核心,IMS是实现IP多媒体业务的建立、维护及管理等功能的核心网络体系结构。IMS框架结构主要包括三层:应用层、会话及呼叫控制层、传送及接入层。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与会话控制核心网络;支持各种融合业务的公共平台,不依赖于任何接入技术和接入方式;SIP的灵活性和标准化开放接口,支持广泛业务;由多个标准组织定义并发展完善。
在IMS技术发展的初期,曾有人担心IMS会对NGN软交换技术的投资造成冲击。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国际上的实际部署案例,人们开始认识到:IMS平台构建在融合网络核心之上,不仅不会影响已有的NGN投资,反而是对NGN投资的更有效应用。IMS与NGN的融合发展,可以兼顾无线接入与高固定网络带宽,从而可实现高数据量多媒体移动业务,例如宽带业务、音像点播等。
国际论坛组织者英国GDS集团中国办事处总经理廖蔚蓉指出,对于IMS应用层面,业务区分、丰富用户使用体验、充分利用运营能力和用户数据共享等是IMS应用的亮点。诸如基于无线的VoIP、Push-to-x、音像业务等都是具体的应用实例。
领先设备厂商研发现状 在软交换进入规模商用前夜时,IMS标准开始受到全球的关注,众多厂商纷纷投入IMS系统和设备的研发热潮中。IMS成为全球电信领域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这对于固网运营商的转型尤为重要。Heavy Reading 市场报告指出,IMS技术将成为主流运营商提供下一代IP业务的首选网络和业务架构。因此,全球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都在摩拳擦掌,力图从快速成长的IMS市场分得一杯羹。
目前,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朗讯、NEC、北电网络、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中兴、华为等多家厂商都在开发基于IMS的商用解决方案。
例如,朗讯IMS体系采用标准化的开放应用平台,在增加新业务时可通过应用服务器升级,也可采用第三方部件。朗讯科技融合网络部首席技术官Guy J.Zenner认为,IMS是通信业发展的趋势,将对整个通信业产生重要影响。Zenner还表示,IMS将给中国通信业带来新的契机。最近,朗讯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已将IMS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目标。
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则开发出支持多种接入方式的IMS解决方案。其IMS应用服务与IMS核心网部分采用同样的硬件平台和中间件,支持灵活部署,降低CAPEX和OPEX,同时提供通用业务引擎模块。此外,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MS应用平台还提供图形化业务创建环境(SCE)和开放的API/SDK工具。基于这些业务开发工具,运营商和第三方可以实现业务引擎的访问和重用。
在中国厂商方面,华为的IMS解决方案及Pre-IMS的软交换解决方案则能支持移动CS和IMS融合业务,同时也能支持PSTN与IMS融合业务,增强传统固定用户在移动性、个性化等方面的业务体验,并能够从华为Pre-IMS软交换平滑演进。烽火科技通过与Tekelec公司合作,尤其是IMS技术和烽火领先的宽带网络技术相结合,将有望为中国运营商提供一个更具盈利前景的固网解决方案。
IMS前景看好,但功能尚需完善 IMS的提出顺应了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全IP网络中,IMS将扮演重要角色。基于IMS的FMC之所以得到认同,主要是因为IMS具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技术融合的汇聚点:IP,另一个是业务融合的汇聚点:多媒体。
目前,可在IMS上实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1)交互类业务,如交互式的端到端游戏;(2)多媒体通信业务,如视频共享、终端内容和文件的共享、基于IMS的“无线一键通(PoC)”等;(3)信息类业务,如语音信息、即时信息(IM)、图片聊天等;(4)网络融合业务,包括在移动电话和PC及固定电话之间的通信业务。
IMS使运营商能快速高效地部署各种多媒体业务,而不依赖于网络的接入方式和终端设备类型。作为下一代网络融合的引擎,IMS开创了全新的电信商业模式,带来创新的网络技术和融合的网络应用,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IMS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不仅保护了现有网络投资,同时还奠定了有线、无线网络融合的基础。有专家预测,2006年到2007年将是FMC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
但也应看到,IMS的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因为实现基于IMS的FMC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面临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运营融合和管制融合等诸多挑战。例如,在业务融合方面,目前IMS还不是完备的分组业务网技术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由于涉及承载网,因此QOS、地址、安全、用户管理、业务管理、合法监听以及监管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总之,在NGN的框架下,IMS要同时为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还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电子工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