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的飞速发展,使得运营的数字化程度成为决定远程银行经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指出目前远程银行在传统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基于数字模型和RPA技术的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并通过展示数字化运营举措在日常管理的实际运用效果,论证数字化运营手段在提升远程银行的日常管理水平中具有的丰富潜力。
01远程银行数字化运营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金融正深刻重构、调整和优化全球金融格局,在全面数字化的浪潮裹挟中,如果运营的数字化程度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那么管理效率、决策敏感度以及经营竞争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长足进步,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使银行业对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逐渐提升,这就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可供获取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运用全新的智能化手段对自身发展状况和员工行为进行监控和预警,并迅速做出管理决策。
在银行业呼叫中心的管理中,由于日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内部的各项管理系统获取满意度、通话时长、业务比例、营销收益等多维度数据,将这些数字进行科学、自动化地汇总分析将有助于管理者显著的提高管理效率。
1、绩效管理决策滞后。
传统的指标管理仅能呈现历史数据信息,未实现对员工业绩变动趋势的预测。管理人员依靠现有数据,仅能做到事后管理,不能及时发现业绩已出现下滑态势的员工,管理布放有滞后,需要有前瞻性的数据分析模型,为管理者提前预警,提前干预。1、全面梳理现有数据。
对多个系统导出的数据特点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展现形式的数据设计自动修改格式、抓取数据的接口模块,统一所有数据的格式,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运营中可实现RPA程序对后台统计的赋能减负。RPA全称流程自动化机器人,是能够模仿用户在电脑上手工操作,自动化完成标准化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程序。
在后台管理中设计RPA程序,模仿管理人员人机交互流程,可实现对员工在线时长、话后满意度、接听量、在线解决率等标准化数据的自动导出和汇总,运用机器智能算法编程,对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呈现”多个步骤的手工计算进行替代,实现计算机按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实现业绩指标的“一键生成”。不仅如此,在对客服代表进行线上行为排查和实时短信发送排查时,可以将RPA和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将员工行为、短信发送情况与既有规则进行比对,并进一步自动得出是否合规的统计结论。
业务检查时RPA助力“数据中台”建设。在稽查业务中通过设计RPA自动化模块,实现由RPA系统自动抓取和识别关键词,并自动比对关键要素得出稽核结论,实现业务准确性检查自动化,减少业务稽核员工的手工操作,从而专注于服务质量、语音语调等非标准化指标的检查,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现赋能减负,助力实现中台的数字化运营管理。
RPA可实现重复性监测动作的自动化处理,合规性比对的效率大幅增加,覆盖面更广,实现抽样检测到全量检测的转变。在数字模型和RPA技术落地前,对特定服务的排查主要依靠飞行检查和常态化抽检,人力布放上在最高峰每日也仅可抽查309个数据,不仅抽查效率较低,同时也使大量人力困于重复性劳动中。
数字化运营举措投入使用前,因为服务质量指标呈现不全面,管理者关注重心较多集中于不满意较多、满意度靠后、质检评分低的员工,而服务质量指标有下滑趋势但未明显恶化的员工容易被忽略,只能通过在线录音进行抽查,针对性不强,导致服务质量不佳的趋势持续,等到员工指标明显不佳时,员工满意度已远低于满意度平均水平,管理者更多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
以某员工服务质量数据为例,该员工在数字化运用举措投入使用前质检成绩高于30%员工,满意度高于55%员工,质检和满意度均不属于亟需提升的范畴,按常规服务质量管理“抓重点、照顾一般”策略,管理人员不做过多介入。
模型投入使用后,根据模型中的散点图,识别出该员工处于“满意度高,质检低”的象限内,需要大力提升问题处理效率,武汉分中心因人施策,针对该类员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最终该员工经过1个月的强化训练质检成绩大幅提升,质检成绩超越80%员工,话后满意度首次达到100%,进入“满意度和质检双高”的象限,并一直保持(图5)。
05结论
远程银行是人员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由于在远程银行的管理中数字是在管理上沟通管理者和一线客服代表的关键一环,如何高效、准确、创造性的处理数据是增强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数据模型、RPA技术的实地运用,不仅能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也能令员工高效快速回答客户疑难,这印证出数字化运营手段在远程银行的日常管理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值得远程银行中心的管理者探究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