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体验服务发展平台客服中心总经理王健做了主题为数字赋能服务改善体验驱动业务增长的演讲。
滴滴体验服务发展平台客服中心总经理 王健
非常感谢的是一万多名服务同学在努力坚守,滴滴国内有6个自建职场,还有21个合作伙伴。每一次对服务体系的认知、流程制度的迭代其实对于所有的合作伙伴和同学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在基础的服务体系建设上想谈到四个关键词,渠道方案交付和数据。这有点老生常谈。这里关键谈谈数据,数据的维度,打破了原来对客服体系的认知。原来传统行业里面,其实服务是不需要特别多的数据。发生了问题,看到原因和现象,把它做好弥补就可以。但在今天,我们对于服务的理解和认知是用户使用产品全过程出现的低于期望的节点的时候进行主动的干预和被动去响应,以及确保功能的完整性以及用户体验的舒适。这里面是一个全链路,我们需要掌握每一个环节的所有的信息的状态。我们需要解决最关键的卡点是让员工更快更简单的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你做得不够好,很有可能,你还在核实信息,用户已经在愤怒的情绪中了。
更底层的数据是,你会发现当你有一些数据核心资产之后,你怎么把它结构化地呈现、抽象和标签化。另外一点,数据核心本身有两个视角,一个是用户视角,用户视角你有没有知道我的问题,有没有帮我解决。解决了,用户的行为有没有改变,是不是还在使用你的产品。另外一个是业务视角,问题能不能避免发生。这两个视角得到的信息结构完全不一样。这是数据体系在夯实的过程中向上运用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对于业务本质的认知是缺乏的,很有可能收集到的信息是不全的。你再退回去做这个事情从各个维度看会有很大的问题。
谈完数据,谈谈入口。入口在前几年的时候,尤其是客服行业会有一个误用。很多客服行业的一些做法,会把入口当成成本控制的抓手。我藏得越深可能越找不到我,这个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把入口去做管理呢?核心是,有好多入口是没有经过特别仔细的思考,在业务快速迭代过程中就卡在那儿。但是其实最后没有很好的回收。大量的入口遍布是很高的风险。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的钥匙丢了应该打110去开锁,不应该去写一封信去阐述你心里很郁闷。如果通过写信,这个问题不会有任何解决。今天用户对入口的认知和理解,和我们设置它的初衷其实很多时候不一样。这个入口我们大概做了一个盘点,我们做了收集和管理,任何一个新的入口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确认。否则是没有资格接纳用户的反馈。当然接受的入口会明确定义入口的属性,响应时效和对应的解决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
再往下看,这里面谈到了问题标签。在标准化管理体系里面,我们得到了极大的效率和速度改善。体验的本质有效率的要素。我们看问题标签这件事情,我们做了一个努力,我们把万级别的标签变成了千级别,但依然觉得这个标签有点多。标签是一个属性,是表现给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构化的标签本质是对业务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最大概括,我们相信对业务理解越深刻,标签越清晰越结构化和易读。不断的演进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大的反向牵引。因为业务在快速发展,我们有五六百个人在做流程设计、方案设计。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他们在抽象共同点的时候,在试图找出很多业务线里面同一个用户诉求背后的最大公约数。他们问我一个问题,我们内部讨论,是否可以把服务设计分类为:两个轮子,四个轮子。没有轮子(没有轮子明确区分能动还是不能动)。听起来了有点可笑,但是确实会这么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要不断抽象去管理这些问题,让员工服务更轻松,用户感知更一致。
接下来看滴滴体验目标管理。我们的业务线很多,其实业务之间的相似性各有不同,我们刚比喻说:四个轮,两个轮,能动不能动等等,本质上我们要确保,用户视角对于过程的发生,有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同一个用户,同一个品牌下,整体看期望是一致的,必须要做到怎样才可以。16个业务线,200个用户旅程,5000个用户场景。一旦问题发生,要跟业务说清楚,问题在哪个节点。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传统意义上的沟通经常从影响度上看,经常会说,必须解决,马上解决,影响很大,但并没有都去明确定位用户在哪个节点遇到了问题,卡点发生在什么地方。第二个,体验本质,我们是为了更好地创造用户价值。对于用户的反馈和价值要有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是这样的问题出现,根因是什么,会对用户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去体系化改善而不是点对点的只说问题。所以上面说,统一的问题定位描述,统一的话语体系,解决问题会更加有效,否则就变成了简单的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