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KPI运营指标管理,我想身为管理人员的你一定不陌生。
走过很多弯路后,才明白指标管理对我们管理工作的意义,初做管理,我们常常会根据管理的表面问题现象盲目下结论,从而掩盖数据分析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常犯又经常意识不到的管理问题就包含:根据工作问题上的表面现象,急于找病因、下药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其根本问题,导致无法真正解决管理问题。
于是我们标记了表格中周五的时间段,发现其中3周数据均在稳定状态,有2周数据稍有浮动但影响不大,她略微有些不好意思地补充说:“现在看到标记后的数据感受虽有关联性,但影响不大,不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再继续观察,才发现团队每个成员都在合格线浮动,需要鼓励大家一起关注和找方法。”
组长们纷纷吐槽:
“我是真的没办法了,辅导小张人力指标,她就直接告诉我她在遨游,她每天都需要遨游一会儿,听了这样的回复,我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再说小刘,每天都要去楼道吸烟,严厉的跟进一段时间,就有些好转,可是稍不注意就打回原形,真的很累。”
最后给出的结论就是他们就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就是那样的人,没法改变了。而且,指标有问题的员工通常就那么固定的几个人,而每次会议讨论的问题现象也都基本吐槽的一致。从而产生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就是标签效应)。时间长了,组长和组员都习惯了这样的标签,自然改善效果也不会好。
贴标签又出自于哪里呢?
我们可以试想这样的工作场景。你想和团队里边经常迟到的组员交互,你觉得用什么方式,让对方更容易认同和接受。
KPI指标可以让我们的管理人员,通过数据的趋势、走向,了解到员工的工作状态。我们的感觉会因为主观思想而产生“欺骗”效果,但数据不会。所以我常说:“数据会说话”。我们要理解每个指标的意义,且尽可能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指标做好友,这样它可以提供很多情报给你,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得心顺手,我想这也是企业重视KPI指标的原因。
那既然KPI指标可以对我们的工作有这么多的帮助,那如何管理KPI指标呢?我整理了常用的几个方法。
当你很关注某一项指标,并且要提升的时候,一定要先重视,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是怎么发现这个方法的呢,这要聊聊我的隐藏的人格,是“好斗者”,也就是说总是想争第一。所以不管是曾经关注的评价率指标还是人力指标,我都非常重视。并且会因此想很多方法去实践,比如:“早会分析”“晚会分析”“组织竞赛”“管理讨论”。不达目的不罢休。目的就是不要只是我重视,大家都要重视,且可以通过行动看出来,我们是真的很重视。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组长,我问她:“对于休息时长指标的提升,你有用过什么方法吗?”她说:“有,我会经常去现场给大家倒水,有状态不对的,我就提醒他们。”我说:“倒水关心组员挺好的,你去给大家倒水,你觉得组员更希望你问他需要怎样的帮助?还是更希望你提醒她切换状态。”她说:“前者。”
3.管理人员要善于运营用决问题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这里提醒我们的管理人员,谨防给座席贴负面标签,要贴就贴积极的。数据在前,感觉在后,尽管我们客观现实遇到了一些管理问题。也要实事求是面对,不要添油加醋。影响工作判断,从而让问题解决的答案离我们越来越远。
前几天参加一个小组的客服例会,发现座席中途出现很不耐烦的行为,以及组长和组员之间相互攻击的现象。通常的管理思维在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是觉得座席在散播负面消息,太不尊重组长,或是组长的工作能力不行。但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管理问题。
散会后,我和组长复盘会议内容总结一下几点:
1、会议内容未有明确的规划,会议时间过长,内容不精练。有座席中途出现捋头发和讲话不耐烦的情。3、质检讨论环节是公开式的,分析的形式是让组员说自己的问题。这个环节是火药味道最浓的环节,很容易出现情绪的摩擦。我们都很爱面子,不愿意将问题放在台面上讲。个人讲自己问题的时候,其他人会忍不住总去给她提建议,我想带着情绪,当事人也是很难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