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最后一句是说给客户听的,前面的话都是说给质检听的。”
就像医生,治好了病皆大欢喜,治不好病医生辛苦不算,还要被病人威胁。而那些录音也一样,每天排着队等着质检检验,检查不出问题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检查出问题,质检的毛病就来了。但问题是,如果我该扣罚的不扣罚,我的绩效怎么办呢?
质检的工作不仅辛苦,心里也苦。
在行业发展的伊始,评价服务质量的好坏就是电话是否能随时接通。在全员全速追求工作效率的过程中,质量显的那么可有可无。就像一个工作很累的爸爸对孩子一样,有时间和心情的时候逗弄一下而已。
相应的,质检员成了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有的质检员把自己的工作叫做“虚拟委员。”接电话人不够了,质检员顶上;考试题没人出了,质检员顶上;外呼电话没人打了,质检员顶上……。现在,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了,但是在有些中心却是涛声依旧。
近几年,行业开始重视服务质量了,貌似质检岗位该受重视了。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到年底了,中心的接通率指标还没达成,怎么办?质检放水啊,只要质检检查的松一些,员工的通话时长就降下来了。于是乎,质检放水犹如滔滔江水,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且,放出去的,不单单是质量,还有质检的岗位尊严。
质检在一通通电话、一个个问题上面撕扯着,纠结着。
对于质量管理,目前积累的经验大多是关于制造业的,市面上几乎没有关于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呼叫中心行业,质量管理工作都是在黑暗中摸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自己撞了南墙之后再回头。即便质检员想学习,都很难找到相应的书籍和学习渠道。所以,这个岗位的员工所受到的培训是严重不足的,专业性自然就不够。
呼叫中心录音的数量巨大,而质检人员配备较少,所以质检员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且录音中的情况有多种,很多录音不是一次监听就能判定的。有大量的录音是需要反复监听的,所以工作量是远远大于纸面上能够计算出来的。每天有听不完的录音,打不完的分。时间长了,陷进去了出不来了。所说的陷进去就是指真的只变成检查了。听一通录音打一个分,再听一通录音再打一个分。实际上,质检的打分是一个开始,但却被当成了结束,打完分了就完事了。硬生生的把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的工作做成了一份简单的“耳力劳动”。
质检打分是有些简单重复的劳动的。但我们都知道质检真正应该做的是发现流程、话术、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总结员工和团队一些好的做法,从指标的角度给运营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倾听客户的心声,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如果一个行为不能得到反馈的话就消退了。
近两年呼叫中心开始重视服务质量的管理了。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倾听客户的意见。随着全社会对于服务质量的重视,服务质量管理的岗位是越来越重要的。相应的,对于这个岗位的指导、培训和重视程度必须有所提升。个人认为,下一个被推崇的岗位就是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但是各企业对于服务质量的的重视程度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在有些呼叫中心服务质量非常受重视,但是在有些呼叫中心质量管理依然有坐冷板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