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行业,每天面对是千人千面的庞大客户群。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年纪……在工作中,有“完全”按照规范行事的人,也有“灵活”调整方向行事的人。有人觉得前者是死板,后者是变通。又有人觉得前者是遵守,后者是破坏。那两者之间存在的界限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判断与执行呢?
01
话务研究更贴近客户,研究客户,传统的话务研究,更多的是从场景角度听录音、找短板、想办法,容易弱化客服人员对客户画像的识别能力,比如看哪些话务场景投诉比较多,用户不满意比较多,就开始针对性地开展能力提升。在这种实操体系下,标准化服务会出现漏洞,容易打折扣。
当出现客户不满意时,班组长会反复的和员工说:“你情绪安抚不到位啊… …”很少会去帮助员工分析用户怎么了?心情怎么样?会导致不管用户来电的是开心的、温和的、或者是愤怒的,常常会一刀切或按部就班,比如在流量问题上,解释完了就退赔或扩容。一味地根据场景想办法、做脚本会弱化员工对用户的情绪把握的能力,反而变的不灵活了。
愉悦的人工服务需要对话务有着极其敏锐的灵活度把握。可以说,业务是服务的基础,灵活是话务的升华。对于话务的研究、话务的挖掘、标准的执行和最终的检查归根结底是让整体的服务能够灵活起来,让用户满意就是服务的最终目标。
老年人的特性有哪些?1)普通话不是特别好,鼓励员工能讲方言就讲方言;2)老年人是长辈,要尊敬他们,可以从称呼上先改变,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行,可以个性化;3)对手机操作不太灵光,动作比较慢,线上的指导就要更加的耐心。
其次,除了标签客户外,就要开始研究客户的情绪,客服的沟通和表达,情绪应该要随着客户的情绪而变化,要去研究怎么才能和客户的情绪同频,比如:“我很理解”‘、“我很感谢”、“我很同意”,这3种简单的话术“用我代替你”,产生共情,从而更贴近客户,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话务灵活性专题推进过程中,在落地中一般会通过每天30分钟的小结会进行反哺,很多时候可能会“大部头式”一口气和员工说完,内容输出集中密集,很多员工记不住也难消化,导致最后效果不佳,在检查过程中再去回头问员工,就会发现知晓率并不如意。这说明员工记不住也难一下子消化这么多内容,因而可以通过专题再分块、碎化,小循环动作再深度落地,一是要向培训要效率,目的是缩短落地的时间;二是在训练中,让话术和技巧不仅仅是一句话,要像运动员一样,反复的训练,形成记忆,开展有组织的训练。
03
标准化训练强化执行,在实战演练过程中,每个小班组的能力进度条不一,重点训练人群筛选不准,方法技巧很难成为普遍式服务而提升客户感知,如何确保标准化的训练做到人人强化执行?如何用有限的精力做最有效的训练?可以通过5项动作来加速、加深执行。
04
闭环检查体验客户感知,在闭环检查中,可以通过两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标杆提供优秀的案例;第二个动作是专题性检查,全面检验话术技巧应用率及客户感知,并反哺。每周做到“三个一次”:一次一线调查、一次业务层面的录音抽听,一次后备骨干的内容反馈,通过定期一线访谈和现场支撑协同交流,让话术内容更接地气,从一线连接窄带向宽带升级。一部分是想要了解整体执行情况,更重要的是去思考这个方法到底能给客户带来多少满意?如果应用后没有带来客户的满意,就需要反思技巧的适用性;如果带来客户满意,就要去关注这个方法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