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日,当我再次走进客服中心,眼前的景象已与2015年大不相同。曾经仅能容纳10人的狭小空间,如今已扩展为拥有42个工位的综合客服中心,业务也从单一的电话接听,发展到涵盖呼入、呼出、视频银行等多个领域,接线、文字沟通、外呼催收等业务一应俱全。
看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2015年,那个我初入银行业客服领域的起点。
01.初入职场的迷惘与暖意
作为同期招聘中年龄最大的坐席,加上孩子刚满一岁,家庭的牵绊让我在工作中倍感压力,面对全新的银行业务,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银行业的专业术语对我来说如同天书,“个人征信报告”“逾期罚息计算”“质押率” 等词汇,与我之前接触的通讯行业术语毫无关联。培训课上,年轻同事们快速地记录着知识点,而我却常常跟不上节奏,笔记本上的字迹潦草又混乱。午休时,我总会躲到楼梯间,看着手机里孩子的照片,心中满是焦虑与迷茫,甚至萌生了退意。
就在我陷入困境时,同组的小马向我伸出了援手。这个比我小五岁的年轻姑娘,看出了我的窘迫,主动提出利用休息时间帮我补习业务知识。她的笔记做得十分细致,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重点和易错点,还在旁边画着简笔画帮助理解。比如在解释“复利计息”时,她画了个滚雪球的小人;说明“提前还款违约金”时,画了个捂着钱包的哭脸。
小马还创造了许多“业务速记口诀”,她把“账单日”比作发薪日,“还款日”比作交租日,让我能更快地记住这些关键节点。她甚至用我熟悉的通讯行业知识帮我建立联系:“银行客服和通讯客服其实有相通之处,就像您以前处理‘流量超额’投诉,现在处理‘额度超限’咨询,核心都是为客户解决问题。”
在跟听阶段,我被分配给了我的师傅小杨。每当我遇到难题,她总会悄悄递来一张写着应对要点的小纸条。有一次,我在跟听时遇到客户咨询“公务卡账单里的利息不对,到底怎么算的”,对着十几笔交易明细的账单我混乱不堪,脑子一片空白,眼看客户即将火冒三丈,小杨突然在我键盘上敲了三下,这是我们约定的暗号,代表“看左侧第三个菜单”,我果然在那里找到了公务卡利率计算的小工具。
第一次独立接客户电话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客户咨询的是跨境汇款的手续费计算,我对着系统里的费率表支支吾吾,听筒里传来客户不耐烦的催促声。就在我手忙脚乱想转接时,传来主管徐姐的声音:“先跟客户说‘您稍等,我帮您确认最新费率’,然后看系统左侧的跨境业务模块,第五栏有计算公式。”
02.岗位轮换中的成长与沉淀
2019年,我又转岗到了电子银行部。在这里,我参与推广手机银行时,考虑到许多老年客户不习惯打字,要求开发“语音导航”功能,就像当年我作为“大龄新人”需要更贴心的指引一样,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便利。
03.回归与传承
2022年,因业务调整,我再次回到了客服中心,只是这次我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学习者变成了负责人。
已经退休的徐姐得知我又回到客服中心后,给我打电话,她对我说:“现在的年轻客服懂技术,但缺‘温度’,你有丰富的客服经验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正好可以互补。”
新人中,有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小苏,总在模拟考核时卡壳,每次出错就红着眼圈说“我是不是不适合这行”。
而现在,我也希望能成为那束微光,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这些年轻的客服人,帮助他们在客服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因为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那些温暖的瞬间,在时光里反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