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很多行业发生了剧烈变化。尤其是保险业,监管形势的剧烈变化、外来资本的开放竞争、互联网技术的强大冲击、人才基因的持续更替、竞争主体的日趋多元,都在为行业的发展前景增加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客户对保险行业会越来越关注,也会越来越从追求风险收益转变到对于保障类的需求,保险作为抗风险的金融产品备受关注。
01技术的温度悖论:便利与反思并存
从来没有一个年代像今天一样,技术让人如此纠结:对于个体来说,一方面依赖技术,一方面又时刻审视技术的影响成为常态。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重塑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方式。对于个体而言,技术早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享受着它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却也不得不时刻审视其带来的影响。
从清晨被智能闹钟温柔唤醒,到出行时依赖导航精准规划路线,再到购物时借助大数据推荐挑选心仪商品,技术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留下痕迹。
然而,当我们沉浸在技术的便利中时,也不禁会思考:冷漠的究竟是技术本身,还是站在技术背后的我们?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是推动创新与突破的强大引擎,但同时也是焦虑与挑战的源头。
企业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滥用、数据安全、隐私侵犯等诸多风险。技术本应是服务人类的工具,但若缺乏正确的引导与监管,就可能成为输出偏见或制造障碍的“利器”。
例如,某些算法在推荐内容时,可能会因数据偏差而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限制用户的视野;一些技术产品在设计上可能忽视了特定群体的需求,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甚至歧视。
科技对于世界一点一滴的改变清晰可见,又令人忍不住提问:冷感的究竟是技术本身,还是站在技术背后的我们?因此,如何让技术更加感性、普惠、温暖,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02有温度的客服:数字时代的情感灯塔
在保险服务领域,客户体验至关重要。
1998年投保的王阿姨至今记得,当年业务员追着她签单的热情,却在更换手机号后成了“被遗忘的客户”。手机号换了,到期了没有任何人再进行联系,之后她就害怕见到任何业务员,对这家公司也不再信任。这也就是以前大家对于保险行业的认知,因为提到业务员就会反感。
在保险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客户需要的不仅是精准的系统响应,更是能够感知他们情感需求、提供个性化关怀的服务。
保险服务并非一锤子买卖,购买产品只是起点,后续的持续服务才是关键。
尤其是在人寿保险领域,服务周期漫长,若投保人在保单理解上存在误解,理赔过程繁琐冗长,且在整个过程中感受不到关怀与温暖,那么客户很可能对保险公司产生不满,甚至一辈子都不愿再接触该公司的保险产品。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AI系统通过水电数据异常察觉到独居老人的潜在风险时,客服小林凌晨3点驱车30公里确认老人安全。
这一事件并非算法的简单胜利,而是科技放大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它让我们看到,在数字时代,技术可以成为传递温度的桥梁,而客服则是这座桥梁上的关键枢纽。
03技术与客服的协同:共筑温暖服务生态
为了在保险业构建有温度的服务体系,我们需要实现技术与客服的深度协同。技术为客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智能化的知识库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问题,精准推送定制化的信息,让客服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上述1998年投保保险王阿姨的例子,客服人员可以通过微信端实时收到客户的动态账单,一站式解读保单信息,预测客户的潜在需求,提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议。
同时,客服人员则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他们要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客户的声音,理解客户的情感需求,在客户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帮助。
通过与客户的情感互动,让客户感受到保险服务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合同,更是一份有温度的关怀。
企业也应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打破传统客服模式的局限。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团队,整合技术、业务、客服等多部门的资源,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协同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深入了解客户的行为习惯和偏好,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
在保险业变革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有温度的技术来打破科技与人文之间的隔阂,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我们更需要有温度的客服来搭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客户在享受保险保障的同时,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只有将技术与客服有机融合,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构建一个充满爱与温度的保险服务生态,让保险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