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莫名特别渴望一回家就能喝到冰爽的饮料。为此,我特意花了不少心思,精挑细选后买了一台小型冰箱,专门用来存放饮料。
记得下单那晚,我货比三家后才点击付款,商家用的是顺丰,第二天就能到货。一想到下班回家能像收纳博主那样,把各种饮料整整齐齐摆满小冰箱,我就满心期待。
果然,第二天下班一到家,心心念念的小冰箱就在门口等着我,别提多开心了。我还特意拿手机录了开箱视频,左看右看,怎么都喜欢。可就在我擦冰箱门、擦隔板时,突然发现后壁有个小凹痕——偏偏就在冷冻区。
瞬间,烦躁涌上心头,我开始担心冰箱的功能,毕竟买它就是为了冷藏,这凹痕说不定会影响效果。
我立刻联系商家,发去图片和视频询问处理办法。商家回复很快,给出了几个方案:一是赔偿少量金额,少得可怜;二是退换货,等他们收到货再补发;三是我先退款,再重新下单。
那会儿我情绪已经上来了。我满心欢喜等一台完好的冰箱,结果迎来的是一盆冷水,补偿10块、20块简直像打发人。而且这不是我的错,凭什么要我等他们收到货再发货,或者重新花钱下单?所有麻烦都得我承担,越想越气。
我提出让旧冰箱寄回去的同时发新的,可商家说必须等仓库收到货才能重发。我很无奈,但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我又特别能理解他——他清晰列出的方案,显然是公司成熟的流程,肯定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我没再多纠缠,同意了方案。几天后收到新冰箱时,最初的兴奋早已荡然无存。
冷静下来后,我忽然发现,这不就是我日常工作中常遇到的场景吗?客户处处碰壁、被多次拒绝后,辗转来到云上交行,我们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如果在这里再被拒绝,他们的情绪只会更激动,所以很多来咨询的客户都带着急躁。
一开始,我们也很无奈:明明把方案一条条讲得清清楚楚,能做的都做了,自己只是底层员工,做不了主,客户为什么就不能理解?
随着云上交行业务扩展、难度加深,客户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在实践中慢慢发现,短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通话里,光给方案不够,还要细致挖掘客户的敏感点,及时安抚情绪。
其实客户也明白我们处理不了,但问题棘手、没其他途径时,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有人站在他的角度认同他、关怀他,就像孩子受了委屈需要安慰。
在一次次服务中,我和同事们不断摸索,甚至用上类似探案剧里的“人物侧写”——分析客户的性格、琢磨他们说的每句话,适时给些鼓励、夸奖或挽留,客户反而更容易理解我们。
我曾不信世上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当真正站在客户角度时,才懂什么叫换位思考。我和同事们常交流心得、一起进步,慢慢学会了在规则之内,给客户多一分理解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