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鸿博士,福瑞博德软件开发(深圳)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温文儒雅、亦学亦商的他,说话的声音总是很轻。但当记者问,如何看待那些早于中国公司10多年就进军全球软件分包市场的印度公司的竞争时,他却在不经意间放大了音量:“印度服务外包公司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几年内,欧美市场5%到10%的软件外包业务就会从印度转移到中国。与过去相比,中国公司的整体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汪鸿这样说,是有他的实例为证的。近日,福瑞博德为欧洲最大的纺织原料制造商Invista制作的在线交易平台项目获得了2006年福布斯杂志颁发的“全球最佳外包卓越奖”。这是中国的软件技术中心第一次获得全球最佳外包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已经成为通行全球的货物标签。没有人能够知道,是否从这一刻起,“中国服务”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张新名片,另一个通行全球的新标签。
中国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2%,是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5倍。2005年,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为9500亿美元,其中美国、西欧和中国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37%、30.16%和5.1%。而据IDC公司、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机构的预测,到2008年,国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将超过13000亿美元,有望达到15000亿美元。
在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是目前服务外包的两大主要业务领域。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司对全球跨国公司所作的调查,目前选择离岸外包服务的企业总比例已经上升到45%,内容涉及金融、保险、医疗、人力资源、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等领域。一家美国公司在本土做一个项目可能需要100万美元,但是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只需要5万美元,巨大的成本差别使全球BPO市场得以迅速壮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指出,全球BPO市场到2008年将增长到6825亿美元。
而在竞逐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已经脱颖而出。由于社会政治稳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等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列为承接外包的选择地。据Gartner公司预测,在今后5年内,中国BPO市场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虽然比印度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晚了整整10年到15年,但是中国出手不凡,正在迅速成长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国家。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副司长单庆江在“2006'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年会”上明确提出,中国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飞跃。他说:“回顾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顺应全球制造业的国际大转移,承接来自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加工贸易业务,使得中国制造业获得巨大发展。当前,正值现代服务业国际大转移的大好机遇,强劲的市场需求为中国提供了以计算机和通讯为手段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突出重围
近几年一直在软件外包行业摸爬滚打的汪鸿说,现在在欧美服务外包市场,几乎所有的对手都是印度公司。这也难怪,与几近成熟的印度外包产业相比,中国企业和外包产业都只是一个“初级玩家”。
从企业微观上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数百家从事软件外包的软件企业,但规模大多在数十人至数百人之间,最多也不超过两千人,这与印度和美国软件企业动辄几万人的规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我国企业更多只能接些最底层的编码订单,而很难进入系统设计等业务,更别说承接包括框架设计在内的整包业务了。此外,由于企业在境外缺乏有效的业务营销渠道,沟通能力也较弱,企业财务能力普遍较小,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也较低。
从宏观环境上说,与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相比,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和基本商务技能普遍较低,虽然拥有低人力成本的优势,但从事外包服务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紧缺,人才使用的成本高。
从政策支持上说,印度为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在税收、财政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较全面的政策措施,相比而言,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有竞争力的鼓励政策。
虽然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的汪鸿们并不气馁。汪鸿为记者掐指细算:“印度的人力成本在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提高,他们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力成本仍然很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起印度来优势明显;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公司内部的可抗风险能力也绝对不逊色对手。这些都是我们在外包市场的商战中战胜对手的利器。”
汪鸿提了3点中国公司竞胜服务外包市场的建议:首先,要加强质量管理,做到虽然成本低,但品质并不低;其次,要关注业务流程的成熟度,就是用最专业的方法去做事,去完成外包任务;第三,要做到管理专业化,与国际标准对接。
汪鸿和福瑞博德公司正是根据这三点看似不难,但操作起来极其繁复的要求,拿到了自己的,也是中国外包企业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如果真的做到这些,无疑,其它中国外包企业也将获益匪浅。
人才之战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这是一句经典台词,也是一句完全的真理。
目前,人才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据欧洲有关部门的统计,欧洲每年至少都有3500个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不能到位。外包服务做的最成熟的印度,到2020年大约将有110万个工作不能有合适的人才到位。
东软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方发和说:“人才是唯一的资本,人才是在知识行业唯一的原材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是优势,也是劣势,必需未雨绸缪,做好人才培训工作。
方发和说,目前,我国IT行业大约有75万的专家、40万人是软件工程师。此外,每年又大约有4万至5万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毕业生加入这个队伍。这是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但是,根据目前服务外包发展的速度,在未来3年,到2009年,我国至少还需要30万在软件外包方面的人才,其中有17.7万是初级的,还有一些是中级和高级的人才。显然,在供给和需求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事实上,中国政府官员和有识之士早已注意到人才培养的问题,并已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的高度。
有专家建议,设计不同的培训目标和方案,通过公益培训、订单式培训和人才分类培训等多种形式,解决人才梯次间的供求矛盾问题。特别是订单式培训,将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培训通过后由企业接收。专家建议,可以与银行联合,由企业为学生受训贷款提供担保。在企业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由政府组织专项资金弥补企业担保的不足。
单庆江则明确指出,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符合设计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政府应当出面引导,建立大规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体系。目前中国已经在推广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教育制度,今后软件技术学院要坚持联系外包业务,特别是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同时,政府将鼓励作为发包商的、有培训能力的跨国公司与国内培训机构和大企业进行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并在培训后吸取人员就业。政府还将鼓励中介机构,比如行业协会等,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人才资源库,建立中国外包服务的供应链。
完成“中国制造”的升华,中国只用了20年的时间;树立“中国服务”的品牌和形象,我们会需要多少时间?“中国服务”会否成为新的全球通行标签?
这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全球市场的机遇。而机遇就在眼前。
在线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