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监事会主席郭敏做了主题为“变革引擎-——科技、组织与领导力”的演讲。
郭敏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监事会主席
从保险的角度来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保险业的变革与转型发展,保险科技逐步渗透到保险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全面赋能传统行业,提升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突破行业边界,创新业务模式,打造全新的商业生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我们要记住客户联络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能部门,我们要成为高度智能化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是企业与客户多触点服务的中枢,也是企业数据来源的重要平台。AI的基础是什么,是数据,数据可以说是像石油一样的战略性资源,而我们客户联络中心就是公司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
百度搜索直销营销服务联络中心总经理 吴建伟 百奕信息副总经理魏志勤出席领证
在创新商业模式方面,首先是以产品服务创新、渠道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化,再后来是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平台化,现在是以构建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生态化。通过将保险销售与服务由线下迁移至线上,为保险公司和客户建立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直接交流平台,开辟了保险销售与服务的新模式;通过统一平台实现客户资源共享、服务信息与需求的共享,使客户资源价值最大化,同时使客户体验最佳化;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参与各方深度合作,或者通过打破产业链间的界限,建立生态体系,为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
从“互联网+”到“智能+”,体现的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是基础,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与战略性资源,是重要的生产力。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其基因就是信息、就是数据,整个业务流程就是信息流、数据流。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由于整个保险业务流程就是信息流、数据流,因此打造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数据生态,是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的基础。在整个保险生命周期的所有业务环节,都涉及数据采集与应用的问题。例如:在客户联络中心,利用语音识别技术结构化语音、文本数据,通过语义获取内外部各个业务环节的数据,并且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将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设备,是数据化经营的基础。由于涉及到整个保险生命周期的所有业务环节,既涉及到内部的、也涉及到外部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的,因此数据化就无法由单一部门完成,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建立跨部门高效的数据整合、应用平台来打造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数据生态。
美年大健康4PS国际标准企业认证启动仪式
打造保险生态圈,要发挥协同效应,为各个参与方和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多赢。生态圈的建立是以各类参与方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生态系统中的参与方各司其职,相互依赖,通过合作和协调,共同维护联合体的延续和发展。由于利益体众多,且各方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不同,在合作中充满着各种挑战,经济组织与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
如果还是采用强调标准化、以职能来划分工作任务的官僚组织结构,就很难具备创新精神,无法适用快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很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承担风险、做好决策;很难将各类人才聚焦在一起,实现工作有机协调。为此,需要优化组织架构,助力企业变革与转型战略。我们要把过去那种金字塔形的机械的组织架构变得更加扁平,人员组合更加灵活,工作机制更加高效的组织架构,来快速适应我们科技的变化,包括要建立事业部(群),实现权责利高度统一,确保资源配置的闭环管理,缩短决策流程,使企业具备快速适应科技变化和市场变化的能力。或者通过建立专业平台的方式优化管理模式,例如设立金融服务公司或科技公司,用于专注运营“金融+科技”,孵化优质项目,这样可以实现“风投激励机制”,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建立团队组织,打破部门界限,将各类专业人才聚集在一起,用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高效协同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客户服务中心作为数据梳理,可以打通前中后台,组建跨部门的数据治理团队,打造企业数据资源及应用体系。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领导者,需要关注三个方面:自我激励,充满激情;投入精力,保持专注,保障效率;离开舒适地带,抓住机遇。同时领导他人,鼓励他人行动;提高辅导和对话能力;将关系建立在信任和情绪管理的基础上;提供协调支持。领导组织,传播令人振奋的愿景和变革故事;鼓励创新和改进;为组织获取外部资源支持。
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些资料,大家以后可以找一些书看看。一个,是IBM的“业务领先模型”(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方法论。业务领先模型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领导力,公司的转型和发展归根结底在内部是由企业的领导力来驱动。下面的两部分被称为战略和执行,一个好的战略自然会包含两部分,要有好的战略设计,同时要有非常强的执行。BLM认为企业战略的制订和执行部分包括战略意图、市场洞察、业务设计、创新焦点、关键任务、人才队伍、组织保障、氛围与文化等八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领导者需要从这八个方面着手,进行战略的规划和落地推动。再一个,是麦肯锡提出了企业业务构成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麦肯锡认为:企业要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协调好三层面业务的关系。要注意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只满足于把80%~90%的时间精力放在第一层面上,而是将他们超过60%的时间、精力用于建构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业务,以保证企业能永续经营。作为一个客户服务部门,我们始终要想到,我们在最核心这一部分,客户服务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未来我们在客户服务的竞争力的培育上面,我们要做哪些谋划、安排哪些投入?不同层面的业务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也不相同。第一层面的业务强调高效运营,要求管理者严格进行目标管理,这应该是大家从事运营管理最擅长的;第二层面业务客户导向明显,要求管理者快速应对;第三层面业务创新要求高,不确定性更强,要求管理者能够突破性地建立新的商业模式,第二、第三层面,都需要我们相应的能力提升。
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组织竞争的本质已经从规模(稳定)转向创新(变革),领导者在完成从关注专业到聚焦战略的转变同时,也面临着从目标管理到变革管理的转变。“普通的领袖把人们带往他们想去的地方;伟大的领袖把人们带往他们不一定想去、但应该去的地方”。领导者通过聚焦战略来捕捉、引导和明确新机会,发起并推动组织变革。变革常常对组织的当下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触动现有的利益群体,引起人心的波动。如何调动资源,建立组织成员对变革的信心,将变革落到实处,将组织推上新的发展轨道,这是变革的关键所在。作为客户联络中心管理者,我们更善于管理目标,我们更强调稳定。但是变革的环境中,我们要更加强调如何去创新,如何去推动变革,这里面有很多方法论的问题。变革不能是命令式的,要通过描述好愿景,让全员广泛的参与。要持续推动,特别在变革落地后,要持续优化。另外在变革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特别是我们做运营管理的,我们经常讲到流程、制度,我们在变革过程中,要在制度、流程中间,植入到鼓励创新、鞭策改进的理念,让组织不断自我挑战,实现持续发展。
第三,要注意善用方法论。传统管理的场景下,经验常常能够覆盖大部分问题,于是管理者见招拆招,摸石头过河,凭借多年的实景训练获得了宝贵的决策直觉。但是当下,新问题层出不穷,迅速的变化根本无法给予试错的机会。管理者们尴尬地发现,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在很多时候可能不再适用,甚至会阻碍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误导我们对组织环境的判断。尤其是过去靠直觉决策,“拍脑袋”解决问题,往往成了“盲打”,一个决策出台只是想当然,是否奏效完全没有把握。要让团队获得持续增长的能力,必须要在多变中抓住一般规律,有一套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节省组织资源,提升决策效率。
无论环境如何复杂多变,问题如何棘手,系统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能够让我们在不确定中找到规律,发现路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反复应用,方法论系统能够形成一套思维模型,在需要的情境下随时启动。通过学习和应用方法论,我们可以不断升级自己的决策模式——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单纯的拍脑袋决策,转化为理性思考。从点状思维到模型思维:从单维度的点状思维,转化为多维度的模型思维。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框架,打造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本新闻为51Callcenter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自51Callcenter。谢谢!